印度火星探測器九月進入火星軌道,印度媒體譽為歷史性成就。紐約時報刊登一幅漫畫,印度農夫牽著牛敲門,窗戶寫著「太空菁英俱樂部」,裡面是兩個西裝筆挺的白種人,正在閱讀印度探測火星的報章。這幅漫畫配合了一篇題為「印度廉價火星探測任務」的文章。
結果,不少讀者投訴說這是嘲笑印度,並帶有種族歧視意味,紐約時報為此道歉,說「漫畫家的用意是凸顯太空探索已不再是西方富國的專利。」這位時事漫畫家是新加坡的王錦松,他說,用意在描繪印度從不起眼的太空探險起步,例如用牛車運載一顆衛星,直到今天取得驕人成就。
廁所政見 印度特色
「牛車載衛星」頗有草根味,卻也凸顯印度的一些矛盾。新總理莫迪競選時的主要政見是「蓋廁所優於蓋神廟」,在種性制度仍隱然存在的印度,這茶水攤攤主之子的下層階級身份具有特別意義,「廁所政見」更是別國少見。二○一一年人口普查,印度五成三的家庭沒有廁所,但六成三有電話、五成三有手機。農村發展部長曾說「女人要手機,卻不介意沒有廁所」,引起爭議。
二○一二年,在最大都市孟買,社會活動家米努甘地極力奔走,爭取女性的「小便權」。孟買有兩千萬人,平均三百人合用一個公共廁所,但女人小便要付錢,男人不用。「我們覺得這是基本的公民權利,」甘地女士說,「也是人權。」之後,最高法院下令,缺少廁所和飲用水「明顯侵犯孩子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全國所有學校必須在六個月內興建廁所,提供飲用水。
去年,首都新德里新當選的市長柯吉里瓦爾也承諾,興建二十萬個公共廁所。德里三分之一居民住在貧民窟,幾乎沒有乾淨的水,也沒有廁所可用。印度人大都信仰印度教,樂於奉獻建廟。神廟祭祀不同的神祇,拉賈斯坦邦甚至有老鼠神廟,崇拜、餵養兩萬多隻老鼠,認為老鼠是女神的化身。
乾淨印度 先改心態
總理莫迪發起「乾淨印度」運動,目標是人人參與,以五年時間讓印度各角落乾淨。九月最後一個星期天,他拿起掃帚帶頭掃街,全國數百萬人參與。媒體大肆表揚每位允諾維持居家與辦公室環境清潔的市民,內閣官員、警察與產業領袖一整周都在清理辦公室的檔案與雜物。
莫迪要求每個人改變心態,洗刷印度為「世界最骯髒國家」之一的形象。他說,「這不是為了莫迪,莫迪只是十二億人口之一,這是全體國民的任務」。他也不諱言這是個艱難任務,但說,「如果印度人連火星都去了,當然可以把國家弄得乾乾淨淨」。
沒錯,還有什麼做不到?但去年是印度發射火箭五十周年,半世紀來,印度的變與不變沒有多大差別。當時,火箭從南部一個寧靜的漁村發射升空,許多民眾恐慌不已,紛紛向神靈祈求原諒。一九六九年,印度最知名漫畫家拉克斯曼的漫畫裡,一個普通印度人被當成送往月球的最佳人選,引見給美國太空科學家,「這是我們的人選!他能在沒有水、食物、光、空氣和居所的情況下生存。」
去火星 或先打蚊子
連火星都去了,總理還得要求稍為抑制信仰,先滿足「小便權」,也是印度特色。時事周刊《開放》主編麻努去年在紐約時報發表〈在印度,去火星和打蚊子哪個重要?〉一文指出,太空計畫從一開始就引發爭議,認為在一個兒童仍死於飢餓的國家,太空計畫有待商榷。「如果印度認真對待科學,難道不該把精力集中在病媒蚊嗎?在登革熱仍然存在的時代去探索太空,確實莫名其妙。」
發射印度製造的廉價通訊和氣象衛星,被披上道德外衣,冠以扶貧頭銜,即利用衛星將偏遠鄉村和其他地區聯繫起來,並在自然災害期間充當空中之眼。而月球和火星任務並無立竿見影的實用功能,因此飽受批評:「一個窮國為什麼要這樣做?探索太空真的比與蚊子鬥爭重要嗎?」
儘管名列金磚四國,經歷十幾年強勁的經濟成長,印度仍無法幫數億人口擺脫令人絕望的貧困。全球新生兒死亡案例幾乎三分之一發生在印度,全球每三個營養不良的兒童就有一個是印度人,營養不良的比率比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還高。諾貝爾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阿馬蒂亞森是印度傑出學者,他說「過去二十年,經濟高速成長沒能降低印度兒童令人震驚的營養不良程度,或增加兒童的疫苗接種率。」營養、教育及醫療方面差勁的政府體系,幾乎對這些問題束手無策,甚至有人認為政府把問題變得更糟。
少部分印度人已加入「太空菁英俱樂部」,大部分的人則繼續「能在沒有水、食物、空氣…情況下生存」。
班加羅爾是印度的經濟與科技重鎮,逾六成市民在二十五五歲以下,是印度最年輕的城市之一。財金是年輕人心目中的頭等大事,希望政府創造更多的就業與更好的經濟機會。愈多年輕人加入「菁英俱樂部」,連結火星的「印度夢」愈有實現可能。
有諾貝爾有文盲 印度教育差很多
能加入「火星俱樂部」,必然是科技大國,必然人民富庶、教育程度高,但印度卻不盡然。除了貧富差距懸殊,還有其他的「差距懸殊」,譬如種性制度造成的階級差距、性別差距;譬如有諾貝爾獎得主,也有為數眾多的文盲或半文盲。
印度經濟蓬勃發展,不再被認為是貧窮落後國家;二○○九年,世界銀行將印度由「貧窮國家」升級為中等收入國家,全國有四十八名億萬富翁。這年也通過了教育權利法案,所有六至十四歲的兒童都能接受免費的義務教育,小學註冊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八。
但是,教育普及與教育品質不對等。公立學校面臨許多問題,四成以上的小學每班超過三十人,六成的小學沒有電力供給,兩成的老師沒有受過教師專業訓練。二○○八年印度的中輟學童裡,有六成二為女孩;十五至二十四歲的文盲中,女孩佔了三分之二。中輟的女孩有三分之二來自最低種姓、部落社群和穆斯林社群。教育的質和量都不足。
由二十六個非政府組織和教育團體組成的「全球教育倡議」,希望各國將至少百分之六的GDP投入教育,印度從未超過百分之四。印度的教育改革一開始進步快速,但從二○○八年開始停滯,有六千一百萬名孩子仍無法接受教育。政府只在意有多少孩子進入學校,卻不在意孩子在學校裡學了什麼。
耍蛇者國度… 莫迪勾勒印度新願景
清掃!清除!印度總理莫迪要做的就是這些事。掃地很簡單,但要把全印度掃乾淨,是件大工程。清理恒河這條印度教聖河、為商業活動掃清障礙、清除新公司面臨的繁雜規定,也絕非易事。
莫迪九月底訪美,把自己塑造成這樣的形象:「從前的賣茶小販,如今要帶領印度走向輝煌」。莫迪列出他的願望清單:建造廁所、擴大鄉村地區的寬頻網路、為年輕人提供就業培訓。
莫迪是個精明政客,每個行程都經過精心策劃,每場活動都嫻熟地迎合不同對象的情緒。他在紐約演講,巧妙地拉攏了一群頗有影響力的印度裔美國人。
莫迪提醒眾人,視印度為「耍蛇者國度」這種長久的流傳是一種奚落,他宣傳「新印度」,他重視繁榮與潔淨的態度,都在傳達一個訊息:他是值得信賴、能實現印度走向繁榮的那個人。
一個紐澤西州的印度裔美國人塞加爾表示,希望莫迪承諾的改變能實現,使他女兒這一代印度裔年輕人不再抱怨印度的道路和垃圾。他說,「我希望女兒願意回到自己的祖國。」
莫迪天生是個選舉能手,也天生是吃政治這行飯的人,不僅在國內,甚至可能縱橫國際舞台。美國官員注意到,莫迪已逐步改善與日本關係,甚至警告中國不要擴張。亞洲協會前會長丁文嘉說,「他將印度塑造成全球性的勢力,我們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看到印度的這種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