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泰斗 厲以寧作育英才 影響中國未來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2014.08.31 語音朗讀 217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厲以寧比其他委員更早進入會場準備。圖/中新社 厲以寧榮獲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終身成就獎」。圖/中新社 深受各界倚重的厲以寧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分組討論,與經濟界小組的成員石軍交談。圖/中新社 在經濟界小組討論現場,厲以寧與記者談經濟問題。圖/中新社 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中,厲以寧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握手。圖/中新社 厲以寧出席二○一三央視財經論壇。圖/中新社 今年八十四歲的經濟學家厲以寧,作育英才一甲子,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在中國各領域身居要職,最著名的就是現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和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總裁孟曉蘇等人,厲以寧為三人指導的碩士論文,後來集結出版成《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一書,當年的研究論點逐漸落實為國家政策,因此陸媒評厲以寧,他的思想影響著中國的未來。 從中國經濟改革之初,經濟學家厲以寧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國經濟的構想,包括改造國有企業、集體企業、鄉鎮企業……等,他的構想無論是學術界或政策制訂者都能接受,結過也證明,他的理論不僅行之有效,對中國經濟改革發揮了重大的影響力。 今年八十四歲的厲以寧,研究經濟學超過一甲子,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在各個領域身居要職,最著名的學生,就是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和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總裁孟曉蘇等人,因此,陸媒評論這位經濟學界泰斗時,均以「他的思想正影響著中國的未來」來形容。 唱衰經濟 指正觀點 同時擔任政協常委的厲以寧,最常被問到的,是中國大陸經濟前景的預估。 今年六月,他出席中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談到某些報章雜誌和外媒唱衰中國經濟,他認為這些評論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厲以寧說,中國現在的經濟成長率是回到正常範圍,以前百分之九、甚至百分之十以上的增速是為了應付國際金融危機,其實是不正常的,如果再回到當時的高增速,對中國經濟發展並不好。 他說,中國的GDP增速實際上比公布的數字還要高。像是中國農村建房數量一年比一年多,在開發國家,這部分是計入GDP的,但中國從來沒有計算在內;第二,農村和城市從事保母、月嫂等職業的人愈來愈多,工資愈來愈高,這部分人的收入在國外也是計入GDP的,在中國同樣沒有計算在內;第三,由於稅制,中國大量個體工商戶每年的實際營業額大於統計資料;第四,農村通過互助、義務勞動建設的橋梁、道路等也都沒有計入GDP。 他表示,有些人認為中國虛報GDP,其實是不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像國營企業為了表現自己業績可能有虛報的情況,但不可能很高,因為稍一審查就能審查出來。至於民營企業,則是能少報就少報,但民營企業創造的GDP占總數一半以上。 「從這些可以看出,我們對GDP增速放緩不用過分驚慌,因為有一部分增長我們並沒有計算在內。」他認為中國政策仍應以宏觀微調為主,大起大落、大升大降對中國經濟長遠發展是不利的。他甚至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創新發展論壇」上,建議決策層,中國經濟增速長期保持在百分之六點五以上就好。 上山下鄉 磨練驕氣 長期浸淫於學術殿堂,厲以寧卻總是告誡學生一定要與現實做好連結,這或許是因為他經歷過那段「知青下鄉」的過程。 日前陸媒就轉載由他親筆撰寫的知青追憶,他說:「上山下鄉的幾年是自己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幾年,這句話一點也不假。」當年到江西鯉魚洲勞動時,厲以寧已經三十九歲,大學畢業十四年,他說做的雖是農場勞動工作,被當作青壯勞動力對待,但那段日子至今未能忘卻。 據統計,六○年代末到七○年代初,從北京到延安的知青有二萬八千多人,小的才十五、六歲,大的不過二十歲左右,若合計各省數量,大約有一千七百多萬名知青下鄉插隊或進入各個生產建設兵團。 他寫道:「上山下鄉的知青對當時的經濟形勢不會有深刻的了解,他們頂多只能從家長的談話中知道國民經濟的下滑,工廠停產,不少地方仍在武鬥。但他們所得到的印象是支離破碎的。經濟學家中,有誰敢直言『文革』以來社會歷年積累下來的就業壓力愈來愈大,就業形勢愈來愈嚴重?然而,中央政府卻不能不為就業問題而擔心。」 厲以寧說,當時知青下鄉,是一舉三得的事:一能緩解就業狀況,到農村插隊落戶,或者到生產建設兵團勞動,等於就業;二是農村確實需要年輕的勞動者,每一個村增加幾十名知識青年參加勞動,是可以安排的;特別是山區,增加一批年輕的勞動者,可以墾荒、修路、植樹造林,有的是活,不愁安排不了;三是對於這一批年輕人來說,這也是中國國情的一次再教育機會。」 停止牢騷 融入農村 然而,剛開始,這些知青表面上不說,心裡仍不停埋怨,「為什麼某某同學不下鄉,在城裡安排工作了,而我們卻到農村來了?為什麼某某同學即使下了鄉,卻被照顧性安排到某個條件較好的村,而我們卻分到了條件最差的村裡,整天上山修路?整天背大石頭?」厲以寧說,最後這些人慢慢從環境中感受到「愈是窮山溝裡,當地的農民愈樸實,實際接觸後,看到一些同齡的農村年輕人,他們之中有些人幾乎從來沒有進過城,也不知道城裡是什麼樣子,和他們相比,就感到發牢騷、抱怨,非常羞愧,到了這個階段,才從心裡開始融入當地社會。」 對他來說,這段歲月也是他最珍貴的精神財富。 談讀書求學 脫離實際 前途受限 厲以寧曾對北大、清華、復旦的學生發表過關於讀書求學的演說,他在演講中首先提醒這些名校學生,「當你們佩戴著校徽走上街頭、吸引路人的目光時,你們應該明白,這目光中不僅蘊含著羨慕和讚許,更凝結著對你們一份沉甸甸的希望和期待。」 他認為,大學階段的學習,學生既要胸懷大志、放眼天下,又要嚴謹求實;既要勇於創新,又要虛懷若谷。「我常對學生說,老師給你們的是三個層次的東西:一是知識;二是方法;三是視野。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掌握了方法,等於有了一把鑰匙,今後自己可以去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但視野是最重要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他說,一個學生的發展,要看有沒有「後勁」,視野寬闊了,前進的方向心中有數,「後勁」就會更大。 自學能力 一大考驗 升上大學,讀書方法和高中時期是不同的,這個階段是自學能力的大考驗。他認為,學生一定要對自己的主修有興趣,並且打好基礎,不要翹課。「以我熟悉的經濟學為例,基礎包括理論、統計、歷史。基礎打牢了,才站得穩。」 此外,外語能力很重要,因為「中國經濟正處於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國學生將有更多機會與外國友人、商界人士交往。無論今後搞學術研究,還是到企業界工作,都必須熟練地掌握外語。」 演講中,他還為學生仔細講解學習的方法,「一要注意聽課,提高聽課效率。回來後要複習,做習題,不要以為做習題是浪費時間。二是看書要分『精讀』和『泛讀』。要精讀的書數量很少,大量的書是泛讀,有些只看目錄就可。加快閱讀速度就是節省時間,不重要的段落就跳過去。三是對學術界的爭論,本科生和碩士生要關心而不介入,只留意學術動態就行了。博士生可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適當參與。四是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脫離實際,難以成才。」 當下紮實 日後成功 他認為,一個學生固然畢業前能學到許多東西,畢業後如果還能學到更多東西,原因在於「實踐」。理論與實際無法連結,發展前途會受限,尤其在經濟與技術不斷進步的時代下更是如此。 「不妨設想一下,一個班的同學有好幾十人,進校時,最高分與最低分之間雖然有差距,但不會太大,但到大學畢業時,成績的差距比進校時拉大了。等到畢業十年後相聚時,同班同學之間的差距可能還會進一步擴大。為什麼會這樣?這與在校期間學習的努力程度有關。」他說。 小檔案 厲以寧,1930年11月22日生,江蘇儀征人,中國經濟學界泰斗。 1951年進入北京大學經濟學系,畢業後留校工作、任教至今,現為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民生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他在學術領域表現傑出,是中國大陸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論的學者之一,還主持了《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的起草工作。對於中國經濟的改革與發展均產生重大影響。 因貢獻卓越,曾榮獲「孫冶方經濟學獎」、「金三角獎」、國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獎、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獎(個人最高獎)、第十五屆福岡亞洲文化獎——學術研究獎(日本)、第二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以及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終身成就獎。 主要著作包括:《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體制.目標.人:經濟學面臨的挑戰》、《中國經濟改革的思路》、《非均衡的中國經濟》、《中國經濟改革與股份制》、《股份制與現代市場經濟》、《經濟學的倫理問題》、《轉型發展理論》、《超越市場與超越政府—論道德力量在經濟中的作用》、《資本主義的起源—比較經濟史研究》、《羅馬—拜占庭經濟史》、《論民營經濟》、《工業化和制度調整》等。 前一篇文章 林榮德 重綠色環保 當兩岸冠軍 下一篇文章 順豐速遞集團總裁王衛 佛教經義 拉回目空一切的我 熱門新聞 01佛教團體互信合作 跨宗派供僧 洛杉磯佛光人供養正信僧寶2025.07.3102【白色墨水】輝之印象 畫布上的永恆記憶2025.08.0303西澳中華學校 議員參訪肯定辦學2025.08.0104菲律賓慈恩寺 祈觀音護佑佛光寶寶2025.07.3105味覺圖有謬誤2025.07.3106里約佛光人親子慢跑 共享美好時光2025.07.3107【心靈修行】清靜心的日常修煉2025.08.0308 謝弘志 樂在以畫筆擁抱生命2025.08.0209俄 8.8 強震 海嘯淹沒小鎮2025.07.3110泡水光電板會破壞生態嗎? 2025.08.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作家】林竹 特殊筆桿書寫動人篇章【海南殘服再生資源公司董事長】陳德琳 以殘助殘 讓愛再生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 張和平 尋菌30年成就團隊廣西匯菇源生物技術公司創辦人 葉滔 小小菌菇創造大產業【廣州餅印技藝傳承人】余兆基 守住手藝的「慢靈魂」【侗歌傳承人】楊想妮 非遺傳承不能僅靠情懷 作者其他文章2016兩岸10大亮點人物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屠呦呦 青蒿素是中醫給人類的禮物暴風科技CEO 馮鑫不做土豪生活極簡 積極找尋網路牛人兩岸咖啡董事長楊進發 從製造轉進餐飲之路巨人網絡創辦人 史玉柱 創業起頭 凡事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