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泰斗 厲以寧作育英才 影響中國未來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2014.08.31 語音朗讀 214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厲以寧比其他委員更早進入會場準備。圖/中新社 厲以寧榮獲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終身成就獎」。圖/中新社 深受各界倚重的厲以寧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分組討論,與經濟界小組的成員石軍交談。圖/中新社 在經濟界小組討論現場,厲以寧與記者談經濟問題。圖/中新社 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中,厲以寧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握手。圖/中新社 厲以寧出席二○一三央視財經論壇。圖/中新社 今年八十四歲的經濟學家厲以寧,作育英才一甲子,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在中國各領域身居要職,最著名的就是現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和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總裁孟曉蘇等人,厲以寧為三人指導的碩士論文,後來集結出版成《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一書,當年的研究論點逐漸落實為國家政策,因此陸媒評厲以寧,他的思想影響著中國的未來。 從中國經濟改革之初,經濟學家厲以寧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國經濟的構想,包括改造國有企業、集體企業、鄉鎮企業……等,他的構想無論是學術界或政策制訂者都能接受,結過也證明,他的理論不僅行之有效,對中國經濟改革發揮了重大的影響力。 今年八十四歲的厲以寧,研究經濟學超過一甲子,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在各個領域身居要職,最著名的學生,就是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和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總裁孟曉蘇等人,因此,陸媒評論這位經濟學界泰斗時,均以「他的思想正影響著中國的未來」來形容。 唱衰經濟 指正觀點 同時擔任政協常委的厲以寧,最常被問到的,是中國大陸經濟前景的預估。 今年六月,他出席中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談到某些報章雜誌和外媒唱衰中國經濟,他認為這些評論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厲以寧說,中國現在的經濟成長率是回到正常範圍,以前百分之九、甚至百分之十以上的增速是為了應付國際金融危機,其實是不正常的,如果再回到當時的高增速,對中國經濟發展並不好。 他說,中國的GDP增速實際上比公布的數字還要高。像是中國農村建房數量一年比一年多,在開發國家,這部分是計入GDP的,但中國從來沒有計算在內;第二,農村和城市從事保母、月嫂等職業的人愈來愈多,工資愈來愈高,這部分人的收入在國外也是計入GDP的,在中國同樣沒有計算在內;第三,由於稅制,中國大量個體工商戶每年的實際營業額大於統計資料;第四,農村通過互助、義務勞動建設的橋梁、道路等也都沒有計入GDP。 他表示,有些人認為中國虛報GDP,其實是不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像國營企業為了表現自己業績可能有虛報的情況,但不可能很高,因為稍一審查就能審查出來。至於民營企業,則是能少報就少報,但民營企業創造的GDP占總數一半以上。 「從這些可以看出,我們對GDP增速放緩不用過分驚慌,因為有一部分增長我們並沒有計算在內。」他認為中國政策仍應以宏觀微調為主,大起大落、大升大降對中國經濟長遠發展是不利的。他甚至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創新發展論壇」上,建議決策層,中國經濟增速長期保持在百分之六點五以上就好。 上山下鄉 磨練驕氣 長期浸淫於學術殿堂,厲以寧卻總是告誡學生一定要與現實做好連結,這或許是因為他經歷過那段「知青下鄉」的過程。 日前陸媒就轉載由他親筆撰寫的知青追憶,他說:「上山下鄉的幾年是自己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幾年,這句話一點也不假。」當年到江西鯉魚洲勞動時,厲以寧已經三十九歲,大學畢業十四年,他說做的雖是農場勞動工作,被當作青壯勞動力對待,但那段日子至今未能忘卻。 據統計,六○年代末到七○年代初,從北京到延安的知青有二萬八千多人,小的才十五、六歲,大的不過二十歲左右,若合計各省數量,大約有一千七百多萬名知青下鄉插隊或進入各個生產建設兵團。 他寫道:「上山下鄉的知青對當時的經濟形勢不會有深刻的了解,他們頂多只能從家長的談話中知道國民經濟的下滑,工廠停產,不少地方仍在武鬥。但他們所得到的印象是支離破碎的。經濟學家中,有誰敢直言『文革』以來社會歷年積累下來的就業壓力愈來愈大,就業形勢愈來愈嚴重?然而,中央政府卻不能不為就業問題而擔心。」 厲以寧說,當時知青下鄉,是一舉三得的事:一能緩解就業狀況,到農村插隊落戶,或者到生產建設兵團勞動,等於就業;二是農村確實需要年輕的勞動者,每一個村增加幾十名知識青年參加勞動,是可以安排的;特別是山區,增加一批年輕的勞動者,可以墾荒、修路、植樹造林,有的是活,不愁安排不了;三是對於這一批年輕人來說,這也是中國國情的一次再教育機會。」 停止牢騷 融入農村 然而,剛開始,這些知青表面上不說,心裡仍不停埋怨,「為什麼某某同學不下鄉,在城裡安排工作了,而我們卻到農村來了?為什麼某某同學即使下了鄉,卻被照顧性安排到某個條件較好的村,而我們卻分到了條件最差的村裡,整天上山修路?整天背大石頭?」厲以寧說,最後這些人慢慢從環境中感受到「愈是窮山溝裡,當地的農民愈樸實,實際接觸後,看到一些同齡的農村年輕人,他們之中有些人幾乎從來沒有進過城,也不知道城裡是什麼樣子,和他們相比,就感到發牢騷、抱怨,非常羞愧,到了這個階段,才從心裡開始融入當地社會。」 對他來說,這段歲月也是他最珍貴的精神財富。 談讀書求學 脫離實際 前途受限 厲以寧曾對北大、清華、復旦的學生發表過關於讀書求學的演說,他在演講中首先提醒這些名校學生,「當你們佩戴著校徽走上街頭、吸引路人的目光時,你們應該明白,這目光中不僅蘊含著羨慕和讚許,更凝結著對你們一份沉甸甸的希望和期待。」 他認為,大學階段的學習,學生既要胸懷大志、放眼天下,又要嚴謹求實;既要勇於創新,又要虛懷若谷。「我常對學生說,老師給你們的是三個層次的東西:一是知識;二是方法;三是視野。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掌握了方法,等於有了一把鑰匙,今後自己可以去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但視野是最重要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他說,一個學生的發展,要看有沒有「後勁」,視野寬闊了,前進的方向心中有數,「後勁」就會更大。 自學能力 一大考驗 升上大學,讀書方法和高中時期是不同的,這個階段是自學能力的大考驗。他認為,學生一定要對自己的主修有興趣,並且打好基礎,不要翹課。「以我熟悉的經濟學為例,基礎包括理論、統計、歷史。基礎打牢了,才站得穩。」 此外,外語能力很重要,因為「中國經濟正處於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國學生將有更多機會與外國友人、商界人士交往。無論今後搞學術研究,還是到企業界工作,都必須熟練地掌握外語。」 演講中,他還為學生仔細講解學習的方法,「一要注意聽課,提高聽課效率。回來後要複習,做習題,不要以為做習題是浪費時間。二是看書要分『精讀』和『泛讀』。要精讀的書數量很少,大量的書是泛讀,有些只看目錄就可。加快閱讀速度就是節省時間,不重要的段落就跳過去。三是對學術界的爭論,本科生和碩士生要關心而不介入,只留意學術動態就行了。博士生可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適當參與。四是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脫離實際,難以成才。」 當下紮實 日後成功 他認為,一個學生固然畢業前能學到許多東西,畢業後如果還能學到更多東西,原因在於「實踐」。理論與實際無法連結,發展前途會受限,尤其在經濟與技術不斷進步的時代下更是如此。 「不妨設想一下,一個班的同學有好幾十人,進校時,最高分與最低分之間雖然有差距,但不會太大,但到大學畢業時,成績的差距比進校時拉大了。等到畢業十年後相聚時,同班同學之間的差距可能還會進一步擴大。為什麼會這樣?這與在校期間學習的努力程度有關。」他說。 小檔案 厲以寧,1930年11月22日生,江蘇儀征人,中國經濟學界泰斗。 1951年進入北京大學經濟學系,畢業後留校工作、任教至今,現為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民生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他在學術領域表現傑出,是中國大陸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論的學者之一,還主持了《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的起草工作。對於中國經濟的改革與發展均產生重大影響。 因貢獻卓越,曾榮獲「孫冶方經濟學獎」、「金三角獎」、國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獎、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獎(個人最高獎)、第十五屆福岡亞洲文化獎——學術研究獎(日本)、第二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以及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終身成就獎。 主要著作包括:《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體制.目標.人:經濟學面臨的挑戰》、《中國經濟改革的思路》、《非均衡的中國經濟》、《中國經濟改革與股份制》、《股份制與現代市場經濟》、《經濟學的倫理問題》、《轉型發展理論》、《超越市場與超越政府—論道德力量在經濟中的作用》、《資本主義的起源—比較經濟史研究》、《羅馬—拜占庭經濟史》、《論民營經濟》、《工業化和制度調整》等。 前一篇文章 林榮德 重綠色環保 當兩岸冠軍 下一篇文章 順豐速遞集團總裁王衛 佛教經義 拉回目空一切的我 熱門新聞 01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2退休之後2025.05.01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哀傷研究者】李昀鋆與她的小眾研究【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 作者其他文章2016兩岸10大亮點人物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屠呦呦 青蒿素是中醫給人類的禮物暴風科技CEO 馮鑫不做土豪生活極簡 積極找尋網路牛人兩岸咖啡董事長楊進發 從製造轉進餐飲之路巨人網絡創辦人 史玉柱 創業起頭 凡事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