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榮德 重綠色環保 當兩岸冠軍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2014.08.24 語音朗讀 1051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今年七月,副總統吳敦義(左)頒發扶幼楷模代表給林榮德,表彰他長期關注家扶及弱勢兒童的愛心。 圖/冠軍建材提供 二○一一年林榮德出席自家集團大型連鎖建材展示中心「安心居」的開幕儀式。圖/徐兆玄 今年一月,林榮德(二排右三)主持冠軍建材集團舉辦的寒冬送暖活動。圖/冠軍建材提供 二○一○年林榮德(左二)發表綠建材,與企業吉祥物「綠巨人寶寶」合照。圖/楊明俊 今年三月,林榮德(中)捐贈一輛愛心到宅服務車給華山基金會,服務斗六地區的獨居老人。圖/陳雅玲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圖/本報資料照片 當許多進軍大陸的企業還搞不清楚「低碳」為何物,為了「環保」問題傷透腦筋時,林榮德領導的冠軍建材早在一九九八年就開始打造大陸第一座綠色磁磚基地,二○一○年榮膺「中國低碳環保先鋒企業」,這樣的堅持,讓他的「永遠做第一」目標得以具體實現,他說:「環保是大家都關心的重大議題,絕對無法靠去做做『公關』解決問題,把環保犧牲了,賺這個錢,我覺得不心安理得。」 八月十七日,冠軍建材集團在大陸舉辦「萬人工廠採集會」,舉行的地點就設在昆山皇冠國際會展酒店。活動當天,吸引江浙滬三地二十六個城市近萬名經銷商集結,總經理林祐宇上台主持,他是林榮德的兒子,落落大方的態度,清晰的口條,帶動了現場的氣氛。 活動結束,據冠軍統計,當天現場收了人民幣二千多萬元的訂金,訂單總額超過五千萬元,冠軍建材市場部的同仁對陸媒表示:「廣大業主的信任,為冠軍帶來好口碑,才促成了這次完美的萬人相聚。」 近十多年來,前往大陸淘金的磁磚業者多達三十家,但陸陸續續三分之二的廠商均鎩羽而歸,反倒是十年前才西進大陸的林榮德,比起同業晚了五六年,卻憑著精準的投資眼光和產品品質,一路擴充產能、搶占市場,先後在江蘇昆山、山東蓬萊、安徽宿州投資生產基地,還在大陸重點區域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蘇設立五家分公司、五十七家代理商,讓「冠軍」名聲響徹大江南北。林榮德在一次記者專訪中還信心滿滿地說,近期內可望拿下大陸高檔磁磚市占第二,邁向冠軍之路! 深究其中原因,有人說,當許多磁磚企業還搞不清楚「低碳」為何物,為了「環保」問題傷透腦筋時,林榮德領導的冠軍建材早在一九九八年就開始打造大陸第一座綠色磁磚基地,二○一○年就榮膺「中國低碳環保先鋒企業」,光是這一點,就要佩服他經營事業的眼光了。 設總部 根留台灣 到大陸發展,林榮德也沒忘了台灣的市場。二○一二年冠軍建材的竹南總部大樓落成時,政商關係良好的林榮德還邀請立法院長王金平到場。他在典禮上說,在台灣設立企業總部大樓,象徵著品牌要根留台灣。 再者,為了落實「綠色企業」的概念,規畫總部大樓時,就將環保思維納入,還通過「綠化量、基地保水、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水資源、污水垃圾」等六項綠建築指標,獲得綠建築「黃金級」標章,用行動證明自家集團始終為創造永續綠色生活環境而努力。 今年六月初,安徽分公司成立,兩岸來賓冠蓋雲集,包括國民黨榮譽副主席林豐正、現任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的鄭立中、安徽省副省長花建慧、大陸各地台協會長等三百多人,由此看得出林榮德在兩岸政商圈的實力。 當許多人對於安徽北部城市「宿州」都還很陌生,甚至不知道地球上還有一個叫「宿州」的地方,林榮德就先行投資設廠,因此,當天到場祝賀的台商無不對林榮德的睿智布局感到敬佩。 憑直覺 深入大陸 一次,林榮德接受媒體採訪,談起進軍大陸的緣由,他說台灣市場容量比較小,比較受限。看到大陸經濟的蓬勃發展,讓他覺得潛力很大。但為何晚了五六年才進大陸?他說:「其實我們從一九九二年就開始考察大陸了。當時發現市場好得不得了,大家都要拿著錢排隊買瓷磚……從一九九四年開始,我們開始建立銷售網路,這樣做了幾年,成本很高,賣的量也不是特別大。我們派過去的幾個主管建議,雖然那時候的經濟環境不太好,但是建廠成本應該比較低,而我們的市場布置也到了一定的階段,所以我們決定在大陸投資設廠。」 至於要到哪裡設廠,他坦承,是憑著多年經驗累積而有的直覺。他說,進入大陸後,發現台商對「中國特色」了解得不夠,「我們台資企業都比較規範,從成本、稅收,都吃了很多的虧。比如環保,我們都規規矩矩地去投入。因此,從成本上來講,這是台商覺得最不公平,最吃虧的地方。」 靠公關 無法心安 但是,他不想打迷糊仗,林榮德說,「我個人對綠色、環保、節能方面非常重視。我們的定位是超越國家嚴格的環保標準的。我們都是引進一流義大利設備,雖然我們也知道國內(大陸)的設備便宜,產量大。但真正要做義大利那種質量的產品,還是要義大利的設備。」 對於社會趨勢十分清楚的林榮德對陸媒記者說:「作為一個企業主,本來對環境就應該要負責任的。從我們昆山的第一個廠開始,我們就要求要建設一個花園式的綠色工廠,包括後來的山東廠也一樣。我們堅持以當時最好的設施來建廠,成本的投入當然很大,但我們在當地是一個受歡迎的企業。台資企業在這方面應該都做得比較好。我覺得這是一個趨勢,也是一個責任。環保是大家都關心的重大議題,絕對無法靠去做做『公關』解決問題,把環保犧牲了,賺這個錢,我覺得不心安理得。」 冠軍企業 第三代接棒 在林榮德的堅持下,比起大陸其他同行,冠軍建材集團在九○年代就注意到「環保」的重要性,因此,陸媒均以「綠色工廠、綠色工藝、綠色建材」來介紹這家來自台灣的企業。 台灣中小企業大多是家族企業,冠軍建材也不例外。無論媒體或業界都知道林榮德身旁有一位誰都無法取代的副董事長王桂鳳。有一回她接受專訪,談到「接班」問題,她說,現在年輕人欠缺吃苦耐勞精神,扛不起責任,注定接班的子女,勢必要負起集團的興衰。 當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告訴大學畢業生月收入若低於五萬元,千萬別儲蓄,應拿來拓展人際關係、累積資源。王桂鳳不以為然,「年輕人賺三萬元必須存二萬元,因為只有儲蓄才能存下人生第一桶金,財富才能累積得更快。」 在集團裡,王桂鳳掌管財務,七年級的女兒林孟瑜現任冠軍執行長,主管外銷;兒子林祐宇擔任集團總經理,負責大陸市場,一家四口各司其職。 林孟瑜說,她在美國念書時,有很多同學家境都很好,但他們都半工半讀,只有她很幸運,有父母的支援,可以把所有的時間都留在用功讀書上,這些同學和父母對她影響很大,養成她勤儉的習慣。在自家公司工作,讓她備感壓力,她說,只要外銷業務當月業績沒達成,照樣被檢討。 至於林祐宇則在接受陸媒專訪時,充分展現出「虎父無犬子」的架式,他曾對陸媒記者說,企業的有序經營就像跑馬拉松一樣,而非跑百米。當公司從直營改成代理制時,記者問他冠軍建材跑到哪個階段,林祐宇說:「我們還是在按照自己的節奏在走。跑馬拉松不是跟別人競爭,而是跟自己的競爭,因為每個人的體力都不一樣,而我們之所以跑馬拉松,就是因為自己的興趣和鍛鍊自己的耐力,重點就是找到自己的節奏,更好的維持自己的體力,讓每一次跑都可以跑得更好,獲得更好成績。冠軍的管理也是如此。我們從台灣過來,我們有自己堅持的經營理念,它可能有時候跟國內的企業不太相同,所以我們比較多地認為我們是在跟自己賽跑,我們認為只要贏過今天的自己,明天我就會比今天的我更好,這算是我們一個初步的成功。」 作為第一名的企業,凡事無前例可循,然而,這家傳至第三代的企業,就用這「跑馬拉松」的精神,將企業傳承下去。 小檔案 林榮德,1959年10月6日生於新竹,美國西太平洋大學企管系畢業,現任冠軍建材集團董事長。 林榮德對於業界與兩岸事務非常熱心,目前擔任江蘇省昆山市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台灣陶瓷工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常務理事、四川省成都市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名譽會長等職。 事實上,林榮德是冠軍建材的「二代主」,1972年,父親林田村於苗栗縣竹南鎮創建冠軍建材集團,自創「冠軍」品牌,生產高級磁磚,行銷國內外市場。 1990年林榮德接任董事長後,積極擴大企業版圖,1992年以第一類股票成功上市。同時因應社會對於環保的重視,與義大利研發單位進行技術合作,1997年公司榮獲綠色環保徽章;2010年成為第一家通過ISO 14064國際標準溫室氣體核查的陶瓷企業,也因在綠色環保領域的傑出貢獻,入選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零碳館唯一指定用磚。2011年,通過 PAS 2050產品碳足跡認證。 冠軍建材在台灣已連續22年雄踞行業第一品牌,產品市場占有率達四成以上;在中國大陸連續十年榮獲「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集團旗下企業包含台灣冠軍建材、台灣林木、林田村文教基金會、信益陶瓷(中國)有限公司、信益陶瓷(蓬萊)有限公司、冠軍建材(安徽)有限公司,總資產超過三億美元,產品暢銷美、日、德、法、英、韓、澳、非等40個國家和地區。 林榮德除專心本業,多年來不忘在公益領域耕耘,2005年曾榮獲國家公益獎;至大陸後,也捐建10多所愛心希望小學,捐贈總額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 前一篇文章 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 許家印 房地產龍頭 擅長激勵人心 下一篇文章 經濟學泰斗 厲以寧作育英才 影響中國未來 熱門新聞 01新加坡佛光山 響應種族和諧日2025.07.3002佛光青少年交響樂團 回山尋根演奏2025.07.3003佛教團體互信合作 跨宗派供僧 洛杉磯佛光人供養正信僧寶2025.07.3104臘腸狗吃飯 堅持帶好友共享2025.07.3005西澳中華學校 議員參訪肯定辦學2025.08.0106菲律賓慈恩寺 祈觀音護佑佛光寶寶2025.07.3107味覺圖有謬誤2025.07.3108藝術翻轉醫院 療癒心視野2025.07.3009里約佛光人親子慢跑 共享美好時光2025.07.3110【白色墨水】輝之印象 畫布上的永恆記憶2025.08.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作家】林竹 特殊筆桿書寫動人篇章【海南殘服再生資源公司董事長】陳德琳 以殘助殘 讓愛再生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 張和平 尋菌30年成就團隊廣西匯菇源生物技術公司創辦人 葉滔 小小菌菇創造大產業【廣州餅印技藝傳承人】余兆基 守住手藝的「慢靈魂」【侗歌傳承人】楊想妮 非遺傳承不能僅靠情懷 作者其他文章2016兩岸10大亮點人物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屠呦呦 青蒿素是中醫給人類的禮物暴風科技CEO 馮鑫不做土豪生活極簡 積極找尋網路牛人兩岸咖啡董事長楊進發 從製造轉進餐飲之路巨人網絡創辦人 史玉柱 創業起頭 凡事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