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對新人在遼寧瀋陽市丁香湖舉行公益集團婚禮,他們在婚禮上籌集公益基金人民幣十萬元捐獻給希望工程,希望透過這種形式倡導年輕人節儉辦婚禮。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情人節剛過,大陸的相親熱潮還沒有退去。八月初第四屆哈爾濱相親文化節吸引了成千上萬單身男女前來尋愛,北京海淀區一家經營了十一年已闖出名號的相親機構,每天晚上六點半到九點半有近百人前來尋找邂逅。
一九八三年出生的田孝東站在文化節的舞台上,神情緊張。他說,結婚的事急不得,雖然家裡一直催促,但他不想敷衍了事,還是會順著自己的心意。「樣子過得去就好,最重要的是真心。」已經工作八年的田孝東只希望生活穩定、幸福,比起物質生活,他更看重對方的心。
一九八六年出生的哈爾濱姑娘丁羽則是家人沒催,但看到同齡的人都結婚了,感覺自己是「被剩下了」。她常參加相親活動,其中不乏「高富帥」。但她也不把物質條件作為擇偶首要標準,只想找一個能看對眼的,她認為,有擔當、靠得住的男人才是她的如意郎君。
心靈相通最重要
剛入社會的「九○後」年輕人,注重感覺,強調要順心舒服,要有緣分。相較於「八○後」注重對方是否有房有車,出生於普通工薪家庭的「九○後」周天華更希望和自己的另一半彼此上進,共同奮鬥。「之前別人介紹的朋友,雖有房有車、但全靠父母,你說有什麼意思?」她不介意「裸婚」,但需要對方更能給自己安全感。
二十四歲的任婕在相親文化節中認識了三十一歲的馬濤,任婕感覺不錯,「他的成熟吸引我,足夠了。」談到兩人的年齡相差七歲,任婕認為年齡大一點的男生更靠得住,「以前有同齡男友,覺得他們不夠成熟。」任婕說,自己並不會過分在意收入、家境等條件,「感覺對了,就對了。」
愛情很難修正果
而到北京海淀區相親機構享受相親服務的男女,則是需要繳納會費,會員期限從一個月、三個月到半年、一年時間不等,費用也不相同,鑽石用戶可以享受會員服務直至結婚。「為了安全,前幾次約見都會在這裡,只需出現在這裡,兩個人打打球唱唱歌增進一下感情;如果確實合適了,再單獨出去約會;如果彼此看不順眼,甚至不用再交換聯繫方式。」一位張姓會員說。
在北京,還有一種社區相親活動,二十三歲的馬簫簫和其他五百多名青年男女一起報名參加,最終有五十名青年男女入圍。這些自稱「自如客」的年輕人租住在同一個社區,平均年齡二十七歲,都是白領、金領(工商管理界、金融界的大企業經理、CEO等)或海歸族(從海外留學回國),他們經濟獨立,大多具有大學以上學歷。
「自如客」公共關係專員惠蕾說,他們在北京租了七棟房子,平日依靠微信或其他網路平台發起聚會,在社區公共活動的區域喝咖啡、聊天,找有共同愛好的人。
對北京青年婚戀狀況頗有研究的浙江師範大學老師辛允星認為,出外到在北京工作的人由於生活的不確定性,愛情很難修成正果,但也因此很多在北京工作的女孩很希望有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