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回收舊衣物、畫環保節水海報、環境清潔活動等,讓孩子學會惜福、感恩的價值觀,也過一個有意義的暑假。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日前新華社報導中國教育部從二○一二年開始修訂的《中小學生守則》,公開徵求意見至今年八月二十日截止。新版內容引起極大討論的原因,在於新版守則刪除了「見義勇為,敢於鬥爭,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要進行勸阻」這一項準則,許多家長舉雙手贊成,認為社會在進步,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與能力根本不足,現在的家庭又幾乎都是獨生子女,任何超出孩子能力範圍之外的犧牲,會嚴重打擊到整個家庭。
新版守則著重愛「祖國」、「學習」、「勞動」;講究「文明」、「誠信」、「法治」;護「安全」、「健康」、「家園」等。大陸的教育專家和社會學者均認為,孩子和十年前不完全相同,確實需要改變。
培養創造力更重要
事實上,大陸新生代父母的「教養觀」也逐漸改變中,中新社記者日前到山西太原採訪「少兒模特兒大賽」,就發現相當於台灣的「七年級」家長,在養兒育女的觀念上,已經和上一代注重學業的家長截然不同。
一百六十多個孩子為了參加模特兒大賽,父母無不費盡心思,一九八一年出生的媽媽李春生說,參加比賽並非為了培養孩子走職業模特兒的路,只是讓她多多磨練,培養她自信、開朗的氣質。除此之外,李春生夫婦還讓孩子參加跆拳道、書法等才藝班,觀察女兒的興趣所在,長大後讓她選擇自己喜愛的職業和生活。
李春生說,八○後的成長經歷讓她明白,學習並非唯一的出路。「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我們這一代按部就班,興趣和創造力都受到束縛。」現場另一位六歲男孩的媽媽也認為,相對於學習,她更注重孩子的性格、創造力、自信心等綜合素質培養。
教會孩子惜福感恩
近年來,中國大陸也像台灣一樣,各種兒童才藝班大行其道,據陸媒體報導,除了繪畫、音樂外,還有最夯的「國學夏令營」、「漢服社團」等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培訓班。
暑假期間,也有許多父母帶著孩子一起參加公益活動,教導孩子新生活觀。像是杭州市西溪街道文教社區的孩子就組成假日小隊,在社區工作人員和家長的規畫下,定期展開「清潔家園」環保主題活動。透過回收舊衣物、畫環保節水海報、環境清潔活動等,讓孩子學會惜福、感恩的價值觀,也過一個有意義的暑假。
秦皇島市海港區港城大街的社區的四十個小朋友,在父母的帶領下辦起「小小跳蚤市場」,孩子將家裡不用的絨毛玩具、手工製品和書籍等帶到現場,以自由交換、物物交換等形式,互換心儀的物品,為的也是培養孩子環保節約、誠實守信的意識,也增強他們的溝通能力。
有三十年小學教育經驗的老師張素英就說,中國的「八○後」族群已進入婚育階段,初為人父、人母的他們在育兒方面展現出更大的開放性——不再把學習成績當成唯一衡量標準,更注重孩子的個性和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