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觀 養活自己到犒賞自己

 |2014.08.09
1164觀看次
字級
大批內地遊客喜歡到香港旅遊消費,尤其名牌精品更是吸引他們的目光。圖為香港尖沙嘴廣東道的名牌店顧客盈門。圖/中新社

【新華社電】隨著經濟發展,大陸人的薪水一直往上漲,人們對金錢的觀念也發生變化。第一份薪水如何花,從「七○後」到「九○後」,三代人有不同的答案。

「七○後」出來工作時,正巧碰上中國經濟快速飛躍的時期。一九七三年出生於重慶的黃彥輝大學期間攻讀機械工程,一九九四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武漢一家船舶廠當技術員。

黃彥輝清楚地記得自己拿到第一份薪水時的激動。那時候第一個月薪水一百七十二元。記者問他當時如何花這筆錢,黃彥輝說:「因為單位提供員工宿舍,所以大部分都用在吃上面了,一個月的工資也只夠基本生活,所以也沒有往家裡寄錢。」他說,雖然那時工資少,不過終於可以自己養活自己,那種成就感很難用錢來衡量。

蔣博則是典型的「八○後」獨生子女,熱愛旅遊、網遊;愛看美劇、電影,喜歡活在當下。他們是改革開放中成長的新生代,接受了更多的外來事物。

由於玩得一手好遊戲,大學畢業後他藉憑著這個技能找到第一份工作——騰訊遊戲事業部程序員。蔣博拿到第一份薪水時,第一個想法就是幫父母買點東西。二○○五年他的第一個月薪水是人民幣一千五百元。為父親買了菸,為父母買了兩支老人手機,就花了五百。蔣博說,剩下的一千元,一半交房租;一半當做生活開銷。

劉晨年紀最輕,是「九○後」的,去年九月,她在一家保險公司做理賠內勤,拿到了生平第一筆工資人民幣二千二百元。她早已規畫好用途:給外公、外婆買保養品作禮物;請父母吃一頓晚餐;為自己買一份禮物——一副七百元心儀已久的墨鏡,「小小奢侈一把,也算犒勞犒勞自己,以後工作更加努力吧。」花掉了上述的費用,她的薪水只剩下八百元當作生活費,幸好她平時吃住都在家裡,這點錢還是夠用。

第一份工作、第一份薪水,隨著時代變遷,實際意義正在模糊,更多意味著成長和收獲,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期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