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德在公司裡介紹產品,他是最早到天津投資創業的台商之一。圖/中新社
【中新社電】「我在天津生活已經二十四年了,最開始的時候這裡是異鄉,如今變成家鄉了。」在位於天津市武清區上馬台鄉的公司裡,羅文德愜意地坐在寬大明亮的辦公室裡,品茗細說從台灣到大陸的創業史。
擔任天津百里富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的他,是最早到天津投資創業的台商之一。到大陸創業前,羅文德在台灣經營鑄造業,一九八○年代末,公司遇上勞工荒,於是轉向正在改革開放的中國大陸。
「我所從事的鑄造業所需要的原料集中在內蒙、山西、河北等北方各省,後來就看中了天津,因為這裡既有港口,也有需要的勞動力、人才。」羅文德告訴記者,從一九九○年起,「這一辦廠,就是二十多年。」羅文德感慨地說,「人生能有幾個二十年?」
他回憶,剛到天津創業時有很多不適應,南北區域文化、氣候差異等,「睡都睡不好。」但是,因兩岸同根同種同源,文化語言相通,溝通比較順暢,加之中國大陸對台資企業發展採取各種扶持政策,企業發展比較順利。
到大陸辦廠二十年來,公司產品遠銷海外多個國家,讓羅文德引以自豪的是,他的企業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一九九六年,上馬台鄉還非常地落後,都是農田,連路都沒有。」羅文德說,當時鄉鎮的主要領導多次到羅文德在天津西青區的廠區,邀請他在武清區上馬台鄉設廠,建「上馬台工業園區」,如今,這裡已成為武清汽車零件產業園,欣欣向榮。
由於他在天津的資歷和威望,羅文德被推舉為天津市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的監事長,協助招商,幫助台商在天津發展,「天津是個好地方,這不是我個人這麼說,很多台商都認為天津比較安定、平穩。」羅文德說,在天津居住二十多年,他已經習慣了大陸的氣候,回到台灣反而覺得有點潮濕了。「我已經融入到這裡了,如果說我有兩個家,一個在台灣,一個在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