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陸開創第二春

 |2014.08.02
1555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出身名門的陳澤禎,五十六歲到中國大陸開麵包坊,日前他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說:「身為陳家子孫,要工作才能生活。」他的爺爺正是中國現代史中鼎鼎大名的同盟會元老陳其美,他的兩位堂伯陳果夫、陳立夫是國民黨大老。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院的陳澤禎,創業前是《聯合報》駐日特派員,還當過日本朝日電視台新聞脫口秀節目的固定來賓。但現在,「只想怎麼把麵包做好,做到最棒。」他說。

他並非一開始就到中國大陸創業,一九九一年,已在日本做了十二年媒體工作、因當時的政治氣氛欠佳,憤而辭職,舉家遷往美國,他跟新華社記者說,移民到田納西州一個風景秀美的小城,每次外出都找不到好吃的麵包,自詡為「吃貨」的他,於是動起開麵包店的腦筋。

那一年,他四十六歲,「雖年近半百,但學得十分用心。」陳澤禎說,學做歐式麵包時,師傅每一個動作包括手勢、習慣,他都不放過、堅持要學好,如此練了兩年半,陳澤禎不僅練就一手紮實技藝,還將第一家店Alphabakery開在田納西州,這家麵包店還曾被媒體評為美國東南七州最好的麵包店。而他製作的歐式麵包也開始不停在各項專業評比中獲獎。陳澤禎說,那一陣自己悟出個道理,想做好麵包,「技術純熟之後,必須要有好設備和好原料。」

推廣無糖 被罵黑店

第一家店的成功也鼓勵了他,一九九○年代中期,他受邀參訪中國大陸,「看到大陸改革開放後各行業蒸蒸日上的模樣,我有些激動,決定做些什麼。」經過縝密的籌備,第二家麵包店就開到了北京亮馬橋路四十六號,毗鄰四季酒店和燕莎友誼商場,並以白居易的名句「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將店取名為「紅爐磨坊」,走高檔的精品麵包路線。

「毫不誇張地說,我們的出現顛覆了當時國內很多烘焙觀念。並非形狀相像,就可以叫作法棍、德式麵包。從原料選配、水溫控制到麵糰發酵的溼度、溫度,再到三次發酵的時間掌握,都馬虎不得,一點小誤差做出來就是廢品。」陳澤禎說,不少店家「一個麵糰打天下」,外觀模樣不一樣的麵包其實都是一個麵糰。

「這哪裡是麵包嘛!」新華社記者在報導中說,先行者往往是寂寞的,當地吃慣了色素、香精、添加劑麵包的消費者一開始對於陳澤禎的作法並不買帳。陳澤禎說,推廣無糖零脂的雜糧麵包時,還有客人罵他開的是「黑店」,讓他哭笑不得。

直到獲得高級飯店、專業咖啡館和在京外國人的肯定,以及當地「京城雅痞生活」指標的《Timeout樂》等雜誌報導後,麵包店才逐漸走出窘境。

成本太高 慘澹經營

高品質麵包的背後,陳澤禎堅持用德國麵粉、紐西蘭奶油……幾乎九成的原材料都從國外進口,做出來的奶油蛋糕只要在常溫下放個二十分鐘就會開始融化,成本高得嚇人,「我們怕價格太高嚇跑客人,只好自己想辦法消化成本。」陳澤禎不諱言,因為成本的關係,他的「紅爐磨坊」名聲雖大,卻一直處於慘淡經營的狀態。

「也許北京不是一個適合發展作坊式麵包店的城市,」有時他難免懷疑當初的決定,但是看到店內的員工,他又想努力撐下去,「我一直希望讓他們在學會麵包製作工藝的同時,收入上也有較大起色。」

陳澤禎自認有家傳的固執的硬脾氣,「我不會輕易認輸。」投資大陸多年,有一次回湖州老家,一位當地官員好心提醒他少說麵包的事,「大家當你面不說,等你走後幾乎都在講,陳家子孫怎麼就變成了個麵包房的糟老頭?」但陳澤禎說,「陳家子孫要靠手藝生活,才值得驕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