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性侵犯辯稱婦女服裝「暴露」,才引起他們犯罪。但全身緊裹的伊斯蘭婦女也多曾遭性侵。
去年一名遭輪暴被害人死亡,印度婦女參加遊行,要求警方保護婦女。但誰知警察也犯下性侵暴行。海報寫著:沉默隱匿了暴力。
文/戴定國
紐約時報去年初報導:「印度似乎總是處於沸騰狀態,人們一次次因為暴行或醜聞而湧向街頭抗議。眼下,怒火再次燃燒起來。」當時,首都新德里一名年輕婦女搭公車死於野蠻性侵,震驚全球。
性暴力在印度是常態,從幼童、青少女到各年齡婦女都受過各種騷擾,而承受恥辱和譴責的是受害人,不是襲擊者。集體性侵的新聞沒有斷過,政府拿不出辦法,示威者愈來愈憤怒,男人也加入抗議行列。許多人要求對強暴犯執行死刑。
新德里有「強暴之都」惡名,但今年以來,性侵案猖獗的北方省更誇張,連警察都在派出所輪暴婦女。人們對此不驚訝,他們早就指責警方和法院漠不關心。一名婦女說,她參加燭光守夜活動,「過程中,警察嘲笑我們。」
種姓歧視 強暴是武器
印度的性平等觀念,就像貧富一樣兩極化。政界不乏女性領袖,各行業也有女性顯赫人物,但她們多屬種姓層級最高的婆羅門;最低種姓的女性則不如一頭牛,社會默許男性強暴或騷擾她們。
一個父親上月報案說女兒失蹤,警察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你是什麼種姓?」知道是低種姓的釋迦人後,大加嘲笑,對他的報案不屑一顧。幾小時後,有人發現他的十二歲女兒和十四歲表姐的屍體,吊在一棵芒果樹上,都曾遭到強暴。
印度政府腐敗而低效的治理,加劇了種姓歧視的程度,又鼓勵人們透過遵從種姓來謀求政治權力。當人們無法依靠司法解決糾紛,強暴又常成為報復手段。
社會活動人士阿莎克塔爾說,「強暴是一種武器,目的是讓社區噤聲。這是一種教訓我們的方式,向我們的男人和女人展示,我們很無助,連自己的女人都保護不了。」
印度極度重男輕女,墮胎與殺女嬰現象普遍,也是不如牛的表徵。僅管在宗教和社會改革者的努力下,政府努力維護婦女權利,立法嚴懲性侵,但歧視女性觀念已內化,很難改變。民眾說,一些政治人物自己都曾因強暴罪起訴,如何期待政府保護婦女?
印度被視為「性侵國度」,似乎起源於去年的公車輪暴案,國際媒體接連報導類似案件,世人不禁問:「這兩年,印度男人怎麼了?」
教育提高 女性爭權利
集體輪暴並非這兩年才有的「新聞」,過去二十年經濟成長,溫飽之餘,公眾的注意力開始轉移到種姓、性侵問題,尤其因女性的教育程度提高:二○一一年婦女識字率從十年前的五成四提高到六成六,男性約七成。
印度人口結構也發生變化,全國一半以上人口在二十五歲以下。他們更有社會意識,更崇尚自由,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這兩年,針對強暴案的很多抗議活動,都是大學生組織的。
年輕人和愈加活躍的媒體迫使政府做出回應,包括迅速審判,推出新法律。另一種新趨勢是:愈來愈多女性開始報案。因為女性感到自己更有權力,也更願意站出來,而不是默默承受痛苦,所以報案數量增加了。
印度唯有透過深層的社會態度改變,婦女才能受到更多包容和感到安全,特別是在北方。印度政府近年發現受過教育的女子不但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還可以影響未來的家庭與子女,是對抗貧窮的利器,於是鼓勵女童就學,免費提供制服與定額津貼。
女性在印度神話及傳說中備受禮讚,印度教中象徵力量的 Durga 便是女神,但在現實生活中,女性卻飽嘗艱辛。
女性意識抬頭,促使許多受過教育的婦女投身社會運動,對抗不公的法律與制度,但要加速舊社會的解體與新觀念的建立,前提是打破種姓制度的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