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珠兒
李煜係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他對軍事不感興趣,也不敢參與政事,每天只以讀書為樂,卻因五位兄長早逝,被推上了皇位。
他喜歡藝術文學,才氣縱橫,擅長書畫、音律、詩文,填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作多寫宮廷生活、歌頌風花雪月,後期作品表現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更有深刻內涵。亡國是家國與個人的不幸,卻成就了李後主千古詞壇的地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便是膾炙人口的佳作之一。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南唐投降北宋後,李後主一直過著很不快樂的日子,天天以淚洗面,常藉填詞宣洩心中的鬱悶。春花秋月本為賞心悅目的美好事物,可是在亡國之君李煜眼中,只會讓他觸景傷情,引發不堪回首的無限愁思。故國江山、舊日宮殿,雕花的欄杆與漢白玉砌成的台階,應該都還存在,但已物是人非,江山易主!而人生的悲愁,就像一江春水般無窮無盡……
這闋詞毫不掩飾的故國之思,讓宋太宗懷疑李後主志圖復興,據說也成為太宗下令毒死後主的原因之一。時為七夕,也是李後主四十二歲生日,小周后和幾名降臣強顏歡笑地為他祝壽。苦酒入喉,觸動愁腸,君臣相顧盡沾衣,憶及昔日群臣雲集、熱鬧歡欣的場景,傷感不已,而留下了這闋絕命詞。
雋永作品可以超越時空,引發共鳴,即使愁思的內涵各有不同,依然能讓讀(觀、聽)者排遣愁苦,感覺不孤單。年輕歲月裡,念著這些作品,心中鬱悶之情似乎因此找到了出口,明白抑鬱的人不只是自己,早在千百年前,詞人即以細膩筆觸寫出我們的心聲。
生命如四季遞嬗,無論我們喜不喜歡,終將遇見不同景致,嘗盡酸甜苦辣。處於生命寒冬時,有人抑鬱難解;有人卻能在逆境中學習內在轉化,將生命或創作帶向另一個境界。如同李後主寄情於藝文,留下了千古不朽的文學生命,「不幸亡故國,有幸成詞宗」。
即使最終仍如李後主般,必須無奈地接受命運安排,至少在文學的舞台上,他已盡情演出,了無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