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長庚醫院研究發現,正子影像AV133可診斷帕金森氏症,正常人腦中的多巴胺細胞分泌(上圖左),隨著帕金森症狀輕度(上圖右)、中度(下圖左)、重度(下圖右),愈來愈凋亡。
圖/林口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音樂大師李泰祥過世讓國人更重視帕金森氏症,林口長庚醫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與分子轉譯影像研究中心昨發表運用「AV-133正子影像」,可早期發現帕金森病,早期介入治療,成果發表在《美國內科學會神經醫學》期刊,六月號《自然科學期刊》回顧選為最佳研究成果。
長庚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陸清松指出,帕金森症是因中腦黑質細胞(多巴胺細胞)退化造成,好發在六十歲以上,五十歲以下多與基因有關。不少人在出現症狀初期,常誤以為是其他疾病,錯失治療最佳時機;待出現手腳顫抖、僵硬、走路困難等症狀時,多巴胺細胞多已凋亡過半。他提醒,若出現嗅覺障礙、晚上做噩夢、說夢話,及夢中打人等多重症狀,可能是前兆。
長庚分子轉譯影像研究中心主任閻紫宸說,目前台灣約有三到四萬名帕金森氏病患,早期診斷抽血或傳統腦部電腦斷層、磁振造影並無幫助,「AV-133正子影像」可及早協助醫師進行鑑別、精確給藥,對憂鬱症、失智症、精神異常等症狀評估也有幫助。
閻紫宸說,帕金森氏症早期不容易與多發性系統萎縮等非典型帕金森氏症狀區分,甚至要到五年後才可確診,長庚研究執行五年多來,共完成超過三百個案例,發現AV-133正子影像的清晰程度大增,確實可用來診斷帕金森病,精確度評估達九成以上。未來可望作為評估神經保護及神經再生療法,如幹細胞或基因療法等療效的重要工具,惟目前仍在臨床實驗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