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能名焉隨想錄】2003年夏天 在聖彼得堡學畫 上

文/陳名能 |2014.06.13
3396觀看次
字級
聖彼得堡近郊黑河鎮 圖/陳名能
圖/陳名能 陳名能的黑河鎮寫生
圖/陳名能 列賓美術學院石膏像館
圖/陳名能 列賓美術學院大廳
圖/陳名能 左起陳名能、桂先榮、維大利教授、馬曉瑛、潘元和

文與圖/陳名能

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原為帝俄時期「皇家繪畫雕刻及建築學校」,創立於1757年,目前院舍建成於1764年,後為紀念俄羅斯最偉大,同時又出身自這個學院的畫家「列賓」(Ilya Repin, 1844-1930)而改名。

列賓美院為俄羅斯眾多美術院校之最,兩百多年間培養了無數傑出藝術家,且是目前世界上,極少數仍致力於古典寫實藝術的殿堂。

2003年的夏天,我和畫家桂先榮、潘元和、趙國昌四人一起去聖彼得堡列賓美術學院學畫,我們的俄羅斯之行共八周,前六周在列賓美院學習,後二周是參觀旅行。

美院的課程每周五天,每天上午油畫,下午素描,校方給我們四人一間寬大的專用畫室,真人模特兒寫生,先畫半身肖像,再畫全身裸體。能夠在這個藝術聖殿──當年那些大師待過的畫室作畫,內心的激情,真難以言喻。

油畫指導教授是維大利,素描則是米夏爾,他們都學有專精,基本功扎實,隨手即可畫出身體各部骨骼肌肉的結構,指出我們的缺失,而且教學特別認真嚴厲,一位老師盯四個學生,依次看畫改畫都不休息,我們戰戰兢兢,不敢絲毫鬆懈。

上課時我們全程請了一位大陸留學生做俄文翻譯,不過維大利能講簡單的英文,至今我耳際仍會響起維大利叫著,「proportion(比例)」、「compare(比較)」,而我們最怕的是,「take it off(擦掉)」。後來相處久了,他會比較溫柔,告訴我們,他是依著對列賓學生同樣的標準,在要求我們。

西方寫實繪畫到印象派的出現時,達到空前的高潮,緊接著現代主義的興起,寫實繪畫就沒落了,只是我們一般熟知的寫實繪畫多限於西歐為主。

我們習畫於冉茂芹老師,他從大陸帶來精采的繪畫及熱忱的教學,我們追隨冉老師多年,也從而發現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俄羅斯寫實繪畫的驚人和迷人成就。

不幸俄羅斯寫實繪畫似乎被遺忘了,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不僅台灣如此,整個西方世界也是如此。

如果說是由於冷戰時期的政治因素,但俄羅斯的文學、音樂和其他藝術,並沒有遭到封殺,反而被推崇備致;如果說是由於現代主義排斥,但大家並沒有遺忘印象派和以前的諸多大師,而且其聲譽似乎與日俱增。這個現象,真是令人百思不解。

我們從俄羅斯回來後,接著三年的暑假,桂先榮都請維大利到台灣來開班教畫,對沒有機會到俄羅斯親炙大師的人,真是一大福利。有一次我們宴請維大利教授和冉茂芹老師,餐後大家到冉老師畫室續攤,兩位大師對談,我們跟著受益,猶記得維大利看了冉老師的畫作,讚譽不已。

聖彼得堡夏天到了晚上十一點,天仍是亮的,每天下午五點下課後,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到附近去遊覽或寫生,周末時間較長,我們就可以到較遠的地方,或去參觀美術館。我們在海邊、湖畔、街頭、鄉下寫生,我們畫教堂、田野、夕照下的涅瓦河,當然還有醉人的白樺樹。我們去參觀著名的冬宮及國家俄羅斯博物館、海軍博物館、庫因茲故居。

列賓美院二樓的美術館,展藏了歷屆優秀學生作品,很多是我們在畫冊上早就仰慕的;三樓收藏了各種大小石膏像,滿滿一層樓,都是我們熟悉的著名雕塑,應是當年俄羅斯去歐洲各國翻製了石膏,再千里迢迢運來,看在我們這些學畫者的眼裡,真是羨慕極了。

我們去俄羅斯時,正逢馬曉瑛從列賓畢業,她特地多留幾天,帶我們各處吃喝、購物及參觀其中一個小巧留聲機博物館,十分有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