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莊
紫色,象徵神祕和高雅,也代表著權威和聲望。在西方文化中,自羅馬時代以來,它就和皇室緊密相連。中世紀時期,紫色染料是最貴的染料,只能提供給貴族和有錢人,有很多國家甚至禁止皇室之外的任何人及機構使用。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紫色來自於紅和藍的融合,並非正色,早在《論語‧陽貨》中便有「惡紫之奪朱也」的說法。
而一段來自兵馬俑的「中國紫」之謎,更是將我們帶進了兩千多年前撲朔迷離的歷史中。
一九七四年,幾位臨潼農民挖井時發現了後來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這群表情各異的士兵,初看起來頗狼狽——它們從秦朝末年被埋下,先後遭受自然界大水和人為放火的破壞,表面色彩或剝落或褪去,只留下一些殘餘。
顯微鏡下的表層分析顯示,在陶和真正顏料之間,有一種「生漆」做為底色。秦朝的能工巧匠正是藉助這層生漆,將色彩賦予了陶俑,使其栩栩如生,可是經歷兩千多年滄桑,這層物質卻成為保存顏色的一道敗筆。
由於一直處於地下的潮溼環境中,挖掘出來就開始脫水,半個小時內生漆層應力迅速增加,導致開裂、變形,附著在上的顏色隨即脫落,陶俑變得灰溜溜的。
於是在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保護措施前,考古人員決定停止挖掘其餘那些兵馬俑。
兵馬俑身上的中國紫
目前在兵馬俑身上發現的五彩斑斕顏色中,幾乎所有顏料都與古代歐洲人提取的天然顏料相同,只有一種「紫」色是大自然中沒有的,主要成分就是矽酸銅鋇(BaCuSi2O6)。
一九九二年,美國科學家、史密森尼博物館的伊莉莎白‧韋斯特‧菲茨休(Elisabeth West Fitzhugh)等人,第一次從漢朝的俑器上發現了矽酸銅鋇,便稱之為「漢紫」。爾後又發現其在秦兵馬俑身上被大量使用,所以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將它稱作「中國紫」可能更合適。
非天然顏料在古代並不多見,特別是藍紫色,堪稱稀罕。迄今為止,只有三種人造藍紫色被確認出現在工業社會前,分別是埃及藍、中國藍和中國紫、瑪雅藍,但它們的化學成分卻不盡相同。
前兩者都是二價鹼土金屬+銅矽酸鹽結構,因此西元二○○○年,蘇黎世大學配位元化學研究所教授海因茨‧伯克(Heinz Berke)發表文章提出:中國藍和中國紫源自於埃及藍,並認為這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最早證據之一。
但是,這個結論在幾年後受到質疑,來自史丹佛線性加速器中心的劉志博士,認為該說法中的一些細節經不起推敲。
劉志並不是學化學分析的,他的主要研究是無機材料,會與中國紫結緣純屬偶然。他在西元二○○三年回中國探親期間到西安遊覽,在兵馬俑的「褲子」上看到的紫色粉末狀物質,引起他極大的興趣,於是找到博物館負責人要了一些帶回去分析,期間也查閱了海因茨‧伯克等人的文獻。
最初讓劉志迷惑不解的是時間上的問題:「因最早的絲綢之路出現在漢代張騫通西域時期(約西元前一二五年),而考古得到的中國藍和中國紫最早紀錄,卻可追溯到戰國時期(西元前四七九—前二二一年),比絲綢之路的開通早了幾百年。」眾所周知,絲綢之路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互通有無最重要也最早的通道。
此外,埃及藍的傳入,不僅僅涉及到一種顏料本身的傳入,還涉及工藝的引進。更重要的一點是,埃及藍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銅鈣(CaCuSi2O6)。以當時的自然知識水準,中國古代的工匠們如何能想到用鋇取代鈣?
迄今,人們並未在中國地區出土的文物上發現任何與埃及藍成分一致的顏料。而且,這種成分上的改變絕非簡單換一下配方就可以辦到的,這需要更高的製造溫度——因為鋇的分子量大於鈣,所以含鋇化合物的熔點也遠高於含鈣化合物。鋇很可能來自於重晶石,主要成分為硫酸鋇,在中國中部地區非常常見。
(積木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