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笛演奏家李怡徹(左)與法國吉他大師雷蒙.嘉廷央合奏。圖/李怡徹提供
【記者阮愛惠專題報導】留法長笛音樂家李怡徹,二十三日晚間與來自法國的吉他演奏家雷蒙.嘉廷央(Raymond Gratien),於國家音樂廳演奏廳舉行「朋友之間系列音樂會Ⅱ—〈吹在弦間的風 〉」長笛與吉他二重奏演奏會;這是李怡徹繼去年邀請日本長笛大師瀨尾和紀來台之後,再度邀請他在國際間結交的音樂家師友來台獻藝的音樂交流盛會。
李怡徹是台灣傑出長笛音樂家,自小就喜愛笛子類樂器的他,一九九三年赴法國巴黎第十區音樂院深造,一九九九年通過法國國立馬賽音樂院長笛高級班入學考,期間接受過多位法國長笛大師如Patrick Desreumaux、Patrick Gallois 、Benoit Fromanger、Emmanuel Pahud、Jean-Pierre Rampa的指導,亦在歐洲多國累積豐富的演奏經驗。
成立室內樂團 推廣長笛
回台後,李怡徹除在大學任教,多次參與音樂演出,常將演出所得捐作公益。二○一一年,李怡徹和熱愛長笛的朋友和學生成立「怡樂長笛室內樂團」,透過教學及演出,推廣台灣的長笛文化。
李怡徹從小內向、敏感,卻不畏懼上台表演。他記得念幼稚園時,就曾穿著小狗裝上台演奏直笛。「我是滿想講話的人,可是不知該怎麼講話;從小我演奏音樂時,就有『別人在聽我講話』的感覺,不能表達的心情,好像能藉由音樂傳送出去。」他說。
國中時,李怡徹第一次聽到長笛的樂音就愛上它,為了進修長笛轉學到華岡藝校音樂科。「我決定走演奏的路,因為我不想走一般人走的路,卻又想讓大家聽到我在『說話』!」
引進大師演奏 親炙風采
李怡徹走上演奏之路,還有一個潛因。他的父親是知名的電視劇導演,但他不想活在父親光環下,他刻意地挑選和父親不同的行業。但在法國時做了心理分析,才看清楚自己內在也有某種驅策:「爸爸拍戲,我作曲,我們其實有聯結,多年後,我才明白,我是用另一種形式追尋爸爸的腳步。」
旅居法國,從好友身上看到身為心智障礙者父母的辛苦,李怡徹對於受苦的人,感同身受。企畫演奏會時,盡量朝向公益。除一般公演,他更積極邀請各國大師級長笛音樂家來台辦演奏會,互相切磋技藝,也舉辦教學講座,讓年輕學子有機會親炙大師風采,領受大師的點撥。
吉他長笛合奏 黃金拍檔
此次受李怡徹之邀而來的法國馬賽音樂院吉他教授雷蒙.嘉廷央,是他在法國接受過指導的老師。吉他與長笛合奏,曾是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演出形式,李怡徹說:「法國大革命後社會結構改變,中產階級擁有財富後,效法貴族舉辦各種藝文活動,長笛與吉他較易入門又易取得,成為中產階級舉辦沙龍音樂會的黃金組合,迄今仍是室內樂普遍且受歡迎的演奏。」
從前想透過長笛「講話給人聽」的李怡徹,經歷過難以計次的演奏經驗,而今「感覺愉快」已不是最重要的事。自許成為「音樂家」而不只是「長笛演奏家」的他,以帶著哲學況味的語言闡釋站在台上的心情:「當吹著協奏曲、與七、八十位演奏者一起協演的時刻,自己站在前面,感覺大家都在愛你、都在幫你、給你最大支持的剎那,你也將最好的演奏能力釋放出來…即使你感知觀眾在告訴你:『我知道你想表達什麼了!』但那一剎那間,你卻感到孤獨。我覺得這才是一位演奏者更重要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