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織布織有「三民主義、解救同胞、反攻大陸」。圖/民族所提供
【本報台北訊】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舉辦「威權時代中多元論述的星火」特展,呈現一九五○至一九七○年台灣人類學者的原住民研究,展現學者在戒嚴年代如何為原住民留聲,也留下當年部落受政令宣導影響的文物。有織著「三民主義」的泰雅織布、刻有青年白日徽號的排灣木雕。
民族所所長黃樹民指出,現代台灣年輕人常上街頭,跟一九七○年代前差距極大,「當時上街頭就得到火燒島兩年」。在社會森嚴氣氛下,人類學者能阻絕政治黑手,為原住民族群保留乾淨資產,非常不易;也因人類學者在當年仍歧視原民氛圍中,試圖喚起對非漢族群的尊重,預示日後台灣多元族群觀點遍地開花。
特展展品包括凌純聲、李亦園、陳奇祿等多位學者的田野影像、公文檔案、田野筆記圖繪、文物及訪談影音,最特別的是一九六○年從宜蘭南澳鄉採集的織有「三民主義解救同胞反攻大陸」的泰雅織布,以及一九五七年從屏東泰武鄉採集的刻有中華民國國徽、國民黨黨徽的排灣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