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樣的情誼,可以讓一群異姓姐妹們在一起十幾年?一起去運動、出遊、買菜、聚餐、做義工。圖/林乃光
是什麼樣的情誼,可以讓一群異姓姐妹們在一起十幾年?一起去運動、出遊、買菜、聚餐、做義工。圖/林乃光
文與圖/林乃光
是什麼樣的情誼,可以讓一群異姓姐妹們在一起十幾年?一起去運動、出遊、買菜、聚餐、做義工。
同住一棟社區大樓,近鄰成至親,我們一起分享生活的酸甜苦辣。可以誰家公婆父母遠來,就去哈拉示親;可以誰家忙,其他家就去加菜分享;誰家有事,孩子可以選擇要去誰家暫托代顧;可以因為化療剃光了頭而不必戴假髮相見;可以因為喪失愛子而一起抱頭痛哭處理後事等等,彼此包容與學習,共享著歡樂也分擔了憂傷!我是二十幾年的佛光會員,每每要辦活動時,姐妹們就成為義工的義工,義不容辭幫忙義賣、募款、做手工、布置場地……忙得不亦樂乎,誰也不閃躲。
浴佛節又要到了,我們將再次到台中榮總安寧病房,舉辦第十一年的浴佛,其中一項是要讓病友家屬與醫療團隊寫下祈願卡片,懸吊在活動會場,活動結束後,再將祈願卡送到佛前回向。 這些祈願卡,張張都是獨一無二,純手工做的。今年由素貞設計,季靜總是提供場地與茶水點心,姐妹們更是一起動員開開心心地剪裁拼貼做卡片。幾乎每年浴佛的祈願卡,都是這樣一張張邊分享生活邊作出來的。張張卡片都充滿了無限祝福、關懷與歡笑。
是什麼樣的因緣,讓我們近二十年的感情如此穩固?我們這一群是永遠的姐妹,願將這滿滿的感激,滿滿的愛聚合匯注,透過一張張祈願卡,齊力為大眾傳達深切的心願。
閱讀過星雲大師在《祈願文》前寫的自序,很是感動!
「六十年前,就是一九三九年的春天,我在棲霞山剃度了,那年是十二歲。我經常在更深夜靜的時候,獨自跪在佛堂裏,向佛陀及觀世音菩薩祈求聰明智慧、祈求加持護助,感覺『祈願』的修行,增加了自己的力量,增長了自己的信心。所以,出家六十多年來,一個甲子的歲月,『祈願』一直是自己每天必有的修行。」
梵唄經聲,本來就是佛弟子與諸佛菩薩溝通的橋梁;「 祈願」也是佛子們表達心中諸多感動的方法。「祈願」就是對信仰的希望,生活中要靠發願,人間才有希望,人生才能增上,人格才能圓滿完成。
發心立願不是口號,是一種修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