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Pexels
文/郭芊筑
小時候家裡經濟拮据,使我比同齡孩子早熟,母親天未亮便下田勞作,煮早飯自然落到我身上。於是,我很早便懂得:柴火,是家裡鍋碗瓢盆冒出煙火氣息的根本。
十歲起,每逢假日或寒暑假,我便陪母親上山撿柴,看到母親弓著背,汗珠順著額角滑落;心裡既心疼又開心,開心我能陪媽媽一起撿柴,回程下山,媽媽總叫我走在前頭,嘴裡不忘叮嚀:「走慢一點,別摔跤了。」那一聲聲叮嚀,藏著深深的母愛與回音。
記得一次晴朗午後,我們揹柴下山,忽聞林間一陣清亮樂聲。我四顧尋覓,原來是鳥兒在枝頭競相啼鳴,宛如銀鈴。潺潺溪水沿山澗奔流,碧葉滴光,藍天浮雲,一切宛若天成的山水畫。那一刻的美好,至今仍烙印心底。
歲月荏苒,那些上山撿柴的畫面卻歷久彌新:山的稜線、木柴的清香、水聲鳥語與載我們往返的舊木船,全都成了最深刻的連結。
如今,我早已不是那個揹著小捆柴蹦跳在母親前面的稚童,而母親也在光陰裡慢慢變老,皺紋爬上眉梢,卻仍以那雙慈愛的眼睛注視著我,用熟悉的語調叮嚀著,那分溫暖從未隨時光褪色。
轉眼數十載過去,能留下的唯有記憶,卻也是最珍貴的寶藏。那不只是童年剪影,更是一段生命厚度與母愛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