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賀
圖/邱麗玥
符芝瑛
圖/邱麗玥
對談者:符芝瑛(人間福報社長)從台北移居上海十八年
李延賀(八旗文化總編輯)從上海到台北創業四年
地 點:佛光山永和學舍滴水坊
符芝瑛與李延賀,當初都因為「家庭」不得不跨海定居。然而,兩岸出版規定與政策大不相同——大陸尚未開放出版;台灣則進入「微型」出版、通路至上的年代,也為他們帶來新鮮的出版體驗。擁有兩岸生活經驗的兩位出版人,找到共同語言,一見如故,精采對談,欲罷不能。
符芝瑛(後簡稱符):我之所以到上海,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嫁雞隨雞」。一九九五年我先生服務的外商公司認為人事管理上應採「以華制華」方式,運用語言、文化相同的台灣人作為溝通的橋梁,起到緩衝與調合作用,就這樣,我們一家三口到了上海。
一開始,合約一期是三年,同時提供女兒就讀國際學校的機會,我心想就當作是工作十多年的break(短暫休息),累積不同的生活經驗,沒想到隨著幾度延長合約,留在上海長達十餘年。
頭兩年,我為台灣的出版社作Freelancer,寫作、翻譯並進,日子久了有種喪失自我的感覺,畢竟曾經是職業婦女。然而,在大陸出版均屬國營的年代,想進入出版社工作非常困難。有一天在上海以書店聞名的福州街上,拿到德國貝塔斯曼書友會召募會員的廣告傳單,我心想或許能到外企工作,於是寫了一封英文信給這家公司的總經理。
很快地,我就接到面試通知,相談之下,才知道這位年輕德國籍總經理剛學會一點點中文,而我剛好能扮演「中間人」角色,就這樣進入了貝塔斯曼。
一九九五年貝塔斯曼先和中國科技圖書公司合資設立公司,一九九七年建立中國第一個書友會,在中國出版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拐點」(關鍵轉折),象徵中國大陸在文化上與國際打交道,也替中國大陸培育了不少出版人才。像是知名的99網上書城創辦人黃育海,當年就放棄浙江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的職位,進入貝塔斯曼工作。三年後他和余秋雨、吳曉波結合多家出版社,創辦上海九久讀書人文化公司。
局勢改變 交流成可能
李延賀(後簡稱李):聽您說到貝塔斯曼,真的好懷念啊!那時的貝塔斯曼在上海真的很有影響力,許多書的印量都要依書友會的訂單量決定。
我的狀況剛好跟妳相反,就像一個故事交纏在一起卻是反向而走。您到上海剛好是許多外商公司到中國發展的年代,那時我剛好從瀋陽到上海讀書,後來進入上海文藝出版集團工作。我辭職的理由也是因為「家庭」。和太太認識是讀博士班時,當時讀碩士班的太太有機會來大陸訪學,那是我第一次認識台灣女孩,感覺她的清新溫柔真的很與眾不同,與上海女孩「尖刻」、東北女孩「大氣豪爽」的性格完全不一樣,連我的朋友看了都說:「好像從瓊瑤小說裡走出來的女孩。」連她講話的聲音都讓我覺得驚喜,那時大陸正流行看台灣連續劇《星星知我心》,聽她說話感覺就像是劇中人一樣。我們一九九七年認識,但直到二○○一年才開始交往,原以為不可能走在一起,但當整個局勢改變,生活也發生變化,當上海和台北的生活水平逐漸一致時,不可能的事都變成了可能。
婚後,我原先希望太太到上海工作,但她無法適應,就換成我到台灣來。一開始,我真的不知道來台灣能做什麼?後來經過唯一一個認識的台灣出版業朋友介紹,與讀書共和國的社長郭重興會面,見面半小時,「老郭」說:「那你就來做出版吧!」我很感謝他的信任。
符:對!我也是這樣,只能遷就當時的狀況,到大陸之前,我從來沒碰過營銷,但進入貝塔斯曼,整個公司以銷售為導向,我必須從頭學起,還要適應當地的人與生活。那時我感覺大陸出版朝民營起步,許多人追求快速、不講究品質,產品比較粗糙,每回我拿台灣的書籍到大陸,都能引來一陣驚嘆,覺得編得好精緻。但十多年過去,大陸的出版品進步非常大,這幾年我比較多的時間在台灣,卻感覺台灣的出版品沒有什麼進步,也走過去大陸講求速效的路子,一切要快,也不願意為了一件作品投資人力、物力,這讓我對台灣出版有些擔心。
微薄力量 用出版改變
李:您到大陸因為出版政策限制而從事業務的工作;我進出版業時,大陸開始有民營的發行管道,所謂「二渠道」,因此那時我對出版的商業市場很感興趣,但是到台灣,出版業已經進入編輯、業務整合的情況。
我在台灣當編輯,先是要克服簡繁體字和標點符號等基本問題,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開發作者、認識媒體人,我從各個報紙媒體的撰稿人到總編輯,甚至電台節目主持人裡找合作機會。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作家王文華,馬上穿過馬路,差點闖紅燈,向他自我介紹。這一套在大陸是吃不開的,但台灣人很友善,讓我在很短時間內認識許多人。
現在除了積極尋找華人作家外,我也購買國際版權,開設「中國觀察」書系,探討中國政治、社會議題,我也只有在離開大陸後,才能更看清楚事情的本質。目前台灣對於大陸的看法比較兩極化、標籤化,我希望盡微薄力量,告訴讀者中國究竟是什麼。我也一直告訴自己,要換位到台灣立場去思考,掌握台灣思潮,總之就是要有更多的本土關懷。在台灣做出版四年多,我希望開發出更多的本土作者,而非只是做翻譯書,今年我和台大台文所、誠品書店合作「創意報導寫作」(亦即報導文學),希望本土作者的寫作更具現實感、議題性,兼顧文學性,這是我開發本土作者的初衷。至於兩岸的出版合作,我覺得不要把焦點放在誰大誰小,應該各自找出優勢,各自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