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憂紙本書逐漸被3C取代的時代,台灣出版業似乎也陷入「出版社找不到人才;有志者進不來的窘境」,在科技公司圍繞的辦公大樓裡,旗下已有二十一家出版社的「讀書共和國」社長郭重興一語道破,他求才若渴,設立新人任用制度,只為多培育編輯新秀。
發掘日本作家青木由香處女作《奇怪ㄋㄟ台灣》的林明月,三年前創立「一起來出版」,她說自己雖是「六年級」總編輯,「但其實也不年輕了!」至今入行二十年,對於編輯工作前景仍不悲觀,「我不相信人們可以不閱讀、不思考,或許『載體』會改變,但編輯累積的功力一定能派上用場。」
不似過往「著書立說」的嚴肅使命,她希望藉由出版建構理想生活藍圖,「當讀者閱讀我編的書決心去旅行,回來後又找上我們,將旅行經驗寫成書,這個反饋與循環讓我感動。」林明月有感而發的說。
用心經營閱讀歷程
同樣屬於「六年級」世代的小熊出版社總編輯鄭如瑤,則從英國念完博物館學碩士後,進入國內老牌童書出版社,經過十五年的訓練才自立門戶,「第一年的業績真的慘不忍睹!」她說,經過三年努力,一手策畫的本土繪本《我不要打針》、《啊!蜻蜓》連續兩年拿回兩座金鼎獎,「我一直覺得,父母如果能和孩子做親子共讀,經營出好的閱讀歷程,就是給孩子最大的財富。」鄭如瑤說很感謝小時候的閱讀經驗,雖住在高雄阿蓮鄉,閱讀環境只侷限於圖書館和小書局,少有其他娛樂,跟著大人看小說,像是楊子的《變色的太陽》和王藍的《藍與黑》等,第一本次買書買的是《余光中詩集》,「大學時聊起青少年讀的書,同學都笑我,妳到底生在哪個年代啊!」
和鄭如瑤一樣在鄉下長大的「大家出版社」總編輯賴淑玲,也是跟著長輩一起讀書,「青少年是個不安分的年紀,也是建立懷疑精神的關鍵時期,閱讀的書一定要能滿足對於生命的好奇。」那時期她喜歡讀金庸武俠小說、《老殘遊記》、《鏡花緣》,甚至是以狐、仙、鬼、妖等為主角的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閱微草堂筆記》,「這些中國經典小說其實與現在青少年喜愛的奇幻小說有類似之處。」她說,共通點都是「探索」。
開心讀書成動力
因年少時的閱讀養分,難忘神遊書本世界的快樂,成了林明月、鄭如瑤、賴淑玲從事出版業的「原始動力」。大學讀新聞系、畢業後從事公關、金融卻感覺迷惘的賴淑玲說,「我那時就想,一定要做開心的工作,後來想到,我只有讀書最開心啊!」她也發現自己喜歡的作品裡都有著「旅行」和「食物」元素,現在這些元素也成了她出書的中心思維。
愛奇幻 慎選正面能量
三位總編輯年輕時愛讀的文學書大多是華文創作,從書籍市場現況,可以發現現在的青少年則喜歡翻譯小說。然而,有許多與動漫、電玩產品結合的「奇幻小說」,讓許多父母持「保留」態度,畢竟某些書裡大量參雜了色情與暴力。
在「翻譯文學」類別表現傑出的木馬文化文學線主編張立雯就說:「確實有些小說裡充斥著無所謂的打鬥,以及莫名其妙的戀情。」儘管如此,木馬文化從去年初也加入「奇幻小說」隊伍,出版愛爾蘭小說家麥克‧史考特(Michael Scott)作品《不死煉金術士》系列。
負責編輯的張立雯說,這套書當初雖不是由她企畫,但讀完這個系列,她很佩服作者的用功程度,「這是一部以歷史和真實神話為根據的小說,書中包括日本、愛爾蘭、西歐、北歐,甚至非洲等地的神話生物,作者巧妙將這些生物與創造他們的人類做連結,虛構出許多角色,但這些主角全都有著人類的優點及缺陷,也因此更真實、更貼近讀者能理解與想像。」
好的奇幻小說如果能讓年輕讀者在潛移默化中產生正面能量,「像是藉由角色的遭遇培養獨立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建立平等、生命的概念,甚至『知識才是力量』的信念,不能空有蠻力,要結合知識的力量才能幫助你勇闖世界。」張立雯說,如此一來,或許也無須過度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