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買下原本被用來拉鹽車的千里馬後,後續有兩個不同版本的故事:
一說是經過伯樂精心飼養,一年後,此馬體形如龍,毛色閃亮,兩目如炬。齊、秦諸
國遣使持金來購,但是伯樂謝絕,將它贈給墨翟。墨翟乘此馬翻山越嶺,如履平地。
另一說是:伯樂本來就銜楚王命令到處尋找千里馬,所以當伯樂買下這匹名為騏驥的千里馬之後,來到楚宮,獻馬給楚王。楚王見此馬瘦弱不堪,甚為懊惱,還因此而責怪伯樂。
伯樂告訴楚王:「這確實是一匹千里馬,只因為被用來拉車,又被隨便飼養,因此看起來實在不怎麼樣!如果經過大王精心飼養,將來一定不同凡響。」
於是楚王半信半疑地把馬交付馬官盡心餵養,果然變得精壯神俊,楚王騎著牠試跑,一揚鞭,便覺兩耳生風,一下就跑出百里之外。楚王終於不得不佩服伯樂相馬的功力!
在凡人眼中不起眼的馬,伯樂卻可以看出牠的過人之處,後來這匹馬更為楚王在戰場上立下不少功勞。
伯樂也經常幫周天子相馬。有一次周王將伯樂為其挑選的千里馬四匹,一起套上車轅,用來駕天子之車。本來周王以為四匹良駒,效果必當相互加乘。可是當駕車的人揚起鞭子催馬,不但不如預期,結果卻是四馬狂嘯,各自拉扯,車子完全無法前進。周王大怒,因此把伯樂召至洛邑責難。
伯樂告訴周王:「善於駕馭良馬的人,要選擇不同等級的馬共駕一車,由最好的馬領銜,配以中下等之馬,如此主次協力,其車快且穩。」
說的也是,否則都是良才,卻各有主張,無法協力,這車如何能跑得快?所以,如果說相馬如選才,用人如馭馬,真是一點也不為過!
後來,周王根據伯樂的建議,選擇適當的馬匹駕車,果然既順暢又奇快無比!
鬼谷子的弟子蘇秦,有一次入秦求官未果,眼看錢財即將耗盡,於是將剩餘的錢買了一匹秦馬東歸洛陽。後來在洛陽馬市,想將此馬賣掉,卻連續三天乏人問津。於是蘇秦到北邙山找伯樂相助。次日,伯樂來到馬市,圍著蘇秦和馬轉了一圈,離千步後又連續回頭看了此馬兩次,眾買馬人一見,爭買此馬。蘇秦後來以十倍的價錢將馬售出。
看來,理則學所謂的「權威之弊」,我們的先人老早就用上了!
關於千里馬與伯樂,韓愈在其《雜說‧馬說》裡,有非常精湛的論述: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見外,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這篇文章裡提到一個重點,就是千里馬常有,但因伯樂不常有,所以很多千里馬都被凡夫俗子給埋沒了;我們既沒有伯樂的「視馬之明」,又不知自己沒有「視馬之明」,因此,才常常大嘆:「天下沒有良馬」。
然而,哲人日已遠,如今,只留下一些有關伯樂相馬的傳說與舊跡,世世代代,提醒人們,勿讓良才因為被忽視而掩沒於塵世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