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熊的火光夾雜著劈里啪啦的響聲,大灶上的生鐵鍋裡,有層四個邊角都突出兩片木板的方形竹木蒸籠。
圖/清淨母語
相思年糕捲
圖/清淨母語
文/大慧
熊熊的火光夾雜著劈里啪啦的響聲,大灶上的生鐵鍋裡,有層四個邊角都突出兩片木板的方形竹木蒸籠。
外婆的動作好快!剛剛還看著她在灶旁不停費勁攪拌加了糖的糯米漿,才一會兒工夫,就已經把琥珀色的材料全部倒進大大的蒸籠裡蒸上了。等年糕蒸熟了,外婆總會趁熱將表面刷上一層油,那味兒有夠嗆的了。可是外婆總說:「香蕉油的味道,會讓『年』的味道更濃!」
從冬至的湯圓、除夕的各色年糕、甜點到上元節的元宵,所有「年」的應景食材,幾乎都離不開糯米。
中華民族的糯米栽種史,早在《詩經》中即有記載,祭祀用的醴就是用糯稻釀製的。糯米是一種好吃、耐飢,又適合釀酒的作物,自古每到收成慶豐收時,人們一定先將糯米做成點心或飯,祭祀天地、祖先後才開懷暢飲。至今華人世界多半還保存這個傳統。
糯米味甘性溫、補脾暖肺,冬天吃特別舒服,所以慶年節的食材,少不了湯圓、年糕、酒釀、紅糟、麥芽糖等糯米加工或輕發酵的食品;在民生並不寬裕的年代,這可是最基本又經濟實惠的冬令進補養生法。
古早農地是以大地生態肥滋養,要有這樣的生產條件,才能還原老祖宗的米粒品質。
經數天日曬的稻米顆粒不一定碩大,但密度直追當年台灣提供日本的御用米;質地細密超會吸水,一份米對上十幾倍的水,慢火熬煮、濃稠凝結的糜粥,可媲美范仲淹熬粥的質地;窮苦人家的用米量只要實在就無需多,而營養成分足以提供苦讀中腦力的需求。這樣品質的米粒煮成米飯,熱騰騰時香甜好吃,而冷食的飯糰更Q彈、好消化。
這會兒,我們農場的灶上,也正熱火朝天地蒸著鳳梨年糕、紅豆年糕、鹹甜年糕和蔗蜜年糕,所有的食材,都是這一年農地裡逐季收成、收藏的備料。每一款年糕香Q可口,不但適合冷食,也可以煎食。
只是奇怪的是,從來都不需另外在蒸熟的年糕表面,刷上化工味的香蕉油,但農場大灶區的空氣中,就自然瀰漫著彷彿是香蕉油的香氣。我想,外婆所說的年味,應該是指這味兒吧!
相思年糕捲
材料:
紅豆年糕、酸菜、豆包、香菜末佐料:
辣椒粉、醬油、蔗香蜜、花生油、黑胡椒粉
作法:
1.將酸菜和豆包切丁。年糕切成約0.8公分厚片,備用。
2.酸菜丁先用乾淨的熱鍋,以小火慢慢乾
炒,直至發酵製作時的雜味去除後,再拌蔗香蜜提味,最後淋上足量的花生油拌勻,盛出備用。
3.再起個熱鍋,將豆包丁倒入鍋內炒香後
,加入適當佐料。入味後,再加入酸菜丁快速拌炒,盛出備用。
4.再起另一油鍋,熱鍋後將年糕厚片放入鍋中,以小火雙面煎至微酥。
5.把煎酥的年糕當麵皮,包入酸菜豆包餡料和香菜末,再將年糕捲成長條狀。
6.最後切成一口食大小,相思年糕捲即可美化排盤、上菜。
貼?叮嚀
˙酸菜丁是輕發酵食物中的美食,也是調
味的好幫手,極受老少歡迎的佐菜。而酸菜在傳統加工製作時,難免有些發酵雜味,故建議一次多處理些量,再分裝凍入冰櫃,方便平日忙碌時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