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棠從工作中享受福分 阮愛惠 |2013.11.02 語音朗讀 1047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楊雅棠說,創作不是主觀情感和意念的抒發,而是用來尋找知音。圖/雷光夏楊雅棠在個展中將三張照片接成一件作品,再加以命名,此為「寂靜」系列作品,取名〈諦聽〉。圖/楊雅棠楊雅棠說,佛陀給予他最大的啟示,是每個人都能將自己的內在覺性呼喚出來,現在他慢慢地找到與世界對應的方式。 圖/林耀堂今年舉辦「寂靜.閱讀」攝影個展的楊雅棠說,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他沉浸在寂靜境界;拍完之後,寂靜不再,卻寫就了閱讀天地大書的一頁。圖為「閱讀」系列作品〈一九九三法國巴黎〉。圖/楊雅棠今年舉辦「寂靜.閱讀」攝影個展的楊雅棠說,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他沉浸在寂靜境界;拍完之後,寂靜不再,卻寫就了閱讀天地大書的一頁。圖為「寂靜」系列作品,命名〈剎那〉。圖/楊雅棠 歷經雜誌攝影及美術設計工作後,楊雅棠多年前自組「雅堂設計工作室」,參與攝影或設計過的書籍已有約四百本,在業界備受推崇,曾榮獲「最佳美術編輯」金鼎獎與「整體美術與裝幀設計」金蝶獎。 經營個人工作室細瑣繁雜,早些年他曾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休息大年初一那天,並不是為了趕工,而是腦子停不下來。後來家人發出怨言,他才修正腳步,開始放心地把一些工作分配出去,「改變世界最好的辦法,就是改變自己。年輕時自己設了很多紅線,動不動就去踩到,年紀愈大,累積了夠多的對應和溝通的方式,紅線有少了一點點!」他笑說。 做世界最好的工作 楊雅棠設計過各種類型的書,其中他最喜歡圖文書。他說:「因為這種書不會只跟作者見一次面,可能會進去他的家,接觸他的生活,認識他的家人,那真是開心的經驗。事實上,能夠寫一本書的人,都是累積了很多人生的閱歷,單單傾聽他們談話,就充滿驚奇和收穫。」 多年下來,楊雅棠和很多作者都變成好友。雖然因大腦用太多而早生華髮,五十歲不到時,就被同住大樓的小朋友問候「爺爺好」,但楊雅棠卻不以為意,人到中年,他自認活得很快樂,「我作設計,能把我喜歡的書,設計成我想舒適閱讀的樣貌,還可以認識心儀的作者,最後還能收到稿費,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工作了!」他笑說。 因此,用「有口皆碑」或出版界金獎加身來看待楊雅棠的工作成就,還比不上一句從他口中說出的:「我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之一」更有價值!他說:「那不只是快樂,更像『喜悅』,能時時從工作和生活中感受到很多美好的存在,是我的福分!」 平衡人生三大功課 楊雅棠並不是一路快樂成長到中年的。他自認性格隱晦低調,這和成長背景有關。這種性格至今都在,所以他總是躲在鏡頭背後,用相機代替雙眼凝視世界,也只能對著信任的對象侃侃而談。「我年輕時很喜歡和一大群朋友混在一起,以為嘻嘻哈哈是最大的快樂;年紀大了,才漸感在天地間獨處、自處的樂趣。」 他曾經是個類似「學習障礙」的孩子,學很多東西都比別人慢,摸索期比別人久。「小時候活在自己的世界,和學校教育完全脫軌,成長得很辛苦。近年社會才有多元化教學的概念,比較尊重每個個體的生命基調和頻率。我直到三十多歲以後,才知道和別人不同,不是自己的錯。」 除了頭腦開竅慢,楊雅棠還是個音痴,他永遠搞不懂音符的排列意義,也不會唱歌。「以前的音樂教育就是看譜唱歌,我對音樂的黑暗跟隨我到三十歲那年,直到有一天,我聽到莫札特鋼琴協奏曲,才知道,天下竟有這麼好聽的音樂,那一刻,我的音『痴』被敲開了:我不會唱歌不妨礙我聽音樂啊!小時候的教育把我們弄小了!」他說。 呼喚出內在覺性 楊雅棠和太太膝下無子,但他曾想像,如果有一個像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帶著他到處去旅行。「一般人的生命歷程中,假設都要有五十次深刻跌倒經驗,那你會希望它發生在什麼時候?我問過很多人,每個人都會選擇年輕時候,因為學得快、復元也快。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是一部歷史,只是跌倒的姿勢不同,踢到的石頭不一樣而已。」 回首自己成長中吃過的苦,楊雅棠而今感到釋懷,「其實每個世代都有困難,雖然吃的苦不一樣,但苦的感受卻相似。」他在工作上認識了多位修行的好友,從他們那裡獲得不少佛教的智慧,頗有啟發。他說:「佛陀給予我最大的啟示,就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把內在的覺性呼喚出來,祂教我們不要只當佛弟子,要成為佛;不要成為跟隨者,要成為覺者的本身。」 隨著覺性開啟,楊雅棠慢慢地找到自己和世界對應的方式,把人生的三大功課:金錢、健康和關係,作最好的分配,達到一種平衡,所以行至中年,他感到樂多於苦,漸入佳境,年輕時期跌過的五十次跤,想來沒有白跌。 藉由創作 尋找知音 不設目的自由拍照,是楊雅棠工作之餘,另一個快樂泉源。 十幾歲接觸相機,三十多歲時開過生平首次攝影個展,相機是楊雅棠不離身的夥伴。多年前他為科技雜誌工作,也參與多項民俗田野調查與古蹟記錄攝影。之後幾年時間專注於設計工作,冷落了相機,十年前再拿起時,已是數位相機時代。 現在楊雅棠最常用的是一般的旅遊鏡,輕巧方便,隨身帶著趴趴走。每當他夜以繼日地工作告一段落後,他就往外走,不管是在台灣的市街隨意繞繞,或者長途飛行到北歐冰島。 今年七月,他舉辦「寂靜.閱讀」個展,等於也為十年來累積的攝影作品作整理。他把三張照片接成一件作品,再作命名。如何串連三張照片為一件作品的過程,是楊雅棠極感樂趣的一個遊戲。「因為我單獨拍每一張時沒有想法,人生很多美好的事物,都在無目地的遊戲中偶遇,像小孩子玩沙;但組合後,卻發現它們的呈現,跟我內在的某些渴望是互相呼應的,於是又產生另一種收穫和快樂。」 從人與物學習智慧 楊雅棠說他的作品是一則則寓言,他很期待他人在觀看作品後,和他談談自己看到了什麼?「像我拍山,其實是為了表達山谷,我看到山,其實是遇見兩座山中間的存在。每個人與山谷的應答都不一樣,別人若能告訴我從作品中看到什麼,是送給我最大的禮物。對我而言,創作不是主觀的情感和意念的抒發,而是用來尋找知音的途徑,如同我對天地寄了一封信,背後有一個祈求,就是知音的回答。我等待這樣的回音,就好像小孩子等待未拆封的禮物一樣。」 透過和觀看者的交談,楊雅棠更能了解自己是以什麼樣的潛意識在窺看這個世界。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他沉浸在寂靜境界;拍完之後,寂靜不再,卻成就了他閱讀天地大書的一頁,「寂靜.閱讀」,就是他這一系列作品的創作核心。「在工作領域裡,我和人結緣,到大自然中,我和大自然結緣,兩種都是非常深刻的緣。遇見一個精采的人和遇見一朵花,他們都顯現生命智慧給我們,這兩種『遇見』,其實是一樣的。」他說。 每一本書、每一位作者都是寶藏,出外去和大自然接觸,更是處處有寶藏,兩種生活都帶給楊雅棠不同的飽滿狀態,所以他讚嘆:「生命真是美好!」 前一篇文章 林碧山 一趟巧克力生命之旅 下一篇文章 賴仲由 耕耘一畝福田 熱門新聞 01佛教團體互信合作 跨宗派供僧 洛杉磯佛光人供養正信僧寶2025.07.3102【白色墨水】輝之印象 畫布上的永恆記憶2025.08.0303西澳中華學校 議員參訪肯定辦學2025.08.0104菲律賓慈恩寺 祈觀音護佑佛光寶寶2025.07.3105【心靈修行】清靜心的日常修煉2025.08.0306味覺圖有謬誤2025.07.3107里約佛光人親子慢跑 共享美好時光2025.07.3108 謝弘志 樂在以畫筆擁抱生命2025.08.0209泡水光電板會破壞生態嗎? 2025.08.0210俄 8.8 強震 海嘯淹沒小鎮2025.07.3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王國權三代同心守護一畝田保留珍貴自然資產蘇慕容 有機 讓更多生命擁有幸福顏志文 人生勇於嘗試 樂在音樂布施陳維滄 人生下半場 追尋藝文夢 彎腰樂當環保義工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