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來,台灣社會一直處在動盪中,在洪仲丘案中公民行動發揮了促使政府面對問題,尋求改革軍事審判制度,朝著有利於民主社會的方向發展。但如火如荼正在發展中的「馬王鬥」卻潛藏著令人不安的焦躁,對立的雙方都不承認「司法關說」或「毀憲亂政」、「非法監聽」的指控。而立場鮮明的媒體與名嘴則淪為幫腔的角色,選擇性的誇大對方之惡,卻迴避己方之不當。
但從兩方的論述或攻擊中,卻讓社會各界有機會看清我國政治風氣之詭異,司法權仍然依附在「黨國體制」下,權貴隨時可以介入司法的運作,司法人員非但不能堅拒外來的干涉,甚至還主動為其效犬馬之勞。不得不讓人有「司法獨立」只是一個精神標語的嘆息。
近年來隨著網路的發達帶動公民行動的蓬勃,北非國家的公民反抗催化出革命的結果。而台灣的公民行動在獲得政府正面改革的回應之後,則成為革命的「代用品」,累積小變革可以避免體制和社會結構激烈變動所造成的衝擊。如果在問題已呈現,公民行動卻不再起作用,政府對民怨充耳不聞仍一意孤行時,社會的動盪一時之間恐難停歇。
在台灣發展進程中,學術界曾扮演著主要的角色,有些人在體制內進行改革,有些人則在體制外對政府施加壓力;曾幾何時,除了名列「名嘴」之林者,已難得聽到對社會改革的中肯發聲,也難有其發言的空間。台灣社會的結構究竟出現什麼問題,讓學術界的「中間聲音」消失了?
幸好,知識分子在公民行動中仍扮演重要的角色,不論是洪仲丘案或苗栗大埔土地徵收案或「九二九」活動,都可以看到大學生或年輕人的身影,政黨動員的跡象並不明顯;而且他們通常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而行動,期待的是制度的建立,或去除對弱勢者的壓迫,唯有公民的積極參與,才能確保政府以符合人民期待的方式來運作。
行政院長江宜樺多年前曾發表〈民主制度的檢驗〉,批判我國的政黨惡鬥「憲政規範沒有人遵守,公共資源可以隨意濫用,情治部門變成政爭手段」等現象。近年來,這些情節仍在上演中。倒是他當年呼籲的「培養公民德性並積極參與」已有很大程度的落實,我們期待台灣的公民社會能擺脫意識型態的束縛,勇敢表達公民的看法,揚棄「鐵票部隊」或「基本教義派」的迷失。
從最近頻頻發布的民調結果,公民社會其實已經表達了一些看法,而這波政爭所帶來的社會不安也已陸續呈現,包括政府及各黨派應針對政爭過程所暴露的憲政制度缺陷或講求人脈關係的社會風氣,進行徹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