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統計指出,與二十年前相比,國人買屋平均面積從五十八坪減少到三十五坪,減幅近四成。新北市縮水逾七成,減幅居五都之冠。五都中只有高雄市增加零點八坪,其餘四都都愈買愈小,台北市不但房價動輒一坪八十、九十萬元,買屋面積平均更僅二十四點九四坪,全國最低,豪宅變「好窄」。
房地產業者表示,都會區房價不斷上揚,讓購屋人只能屈就小宅,而家戶人口數從二十年前的一戶三點八八人,到今年七月減少為二點八三人,核心家庭增加、少子化現象加劇,都是小宅「盛行」的重要原因。
不過,反過來思考,少子化的核心家庭不一定只「需要」小宅,若能住得寬敞舒適,誰願意屈就窄小的空間?
現在不僅年輕人起薪低,中壯年的收入也嚴重倒退。主計處統計,去年的平均年所得為六十二點一六萬元,最低的族群落在未滿三十歲者,平均僅四十二點七二萬,還低於一九九九年的水準;扣除非消費支出,平均可支配所得僅三十六點六萬。這樣的年所得要在台北購屋,連半坪都買不到。
營建署日前公布第二季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全台房價所得比從第一季的八點九倍降到八點四倍,台北市從十三點五倍降到十二點四倍,購屋壓力看似減輕,但台北市貸款負擔率高達百分之四十四點八,占家庭收入四成以上,許多人都是「屋奴」。
十二點四倍,代表要在台北市購屋得十二點四年不吃不喝,在理想上購屋壓力低於十倍、房貸負擔率低於三成以下,才勉強符合一般家庭的生活標準。即使十二點四年不吃不喝,買的也只是小宅。房貸壓力之外,還得付出住宅空間壓力的成本。
學者研究人們對高密度環境的反應發現,英國人最不能忍受高密度,亞洲人是不得不容忍。以個人層次來說,有擁擠經驗的人比沒有這種經驗的人適應得更好,但有時候恰好相反,譬如在大都會,人的脾氣通常更為暴躁易怒。
潛在的環境因素包括高度、光線和噪音等,都會對人造成深遠影響,如心情、工作表現,甚至生理健康。居住空間能讓人從外部激烈的生存競爭壓力中解脫,因此住宅除了居住的基本功能,還有助於人的身心成長與健康。
都會區人口多,高密度的空間往往對人產生壓力;如果下班後回到「小宅」,空間仍然擁擠狹小,壓力很難卸除。雖然亞洲人最能容忍高密度,住在都市的人也認為忍受噪音、交通擁擠、空氣汙染等是必須付出的代價,但這個代價太高。
許多研究都指出,置身於愉快環境中的人,比置身較不愉快環境中的人快樂。若環境壓力超出個人所能容受的範圍,威脅到人的幸福或生存空間,多數人將成為「壓力鍋」,成為社會潛在的動盪因子。
豪宅變「好窄」造成經濟、心理等多重壓力,損傷身心健康。賺的錢都拿去買房,將壓迫到其他消費,影響整體經濟。政府除了應加緊提振經濟,升高國民所得,也應一併思考土地利用規畫和土地政策,檢討調控價格,否則房價持續背離民眾所得,將使經濟結構更傾斜,最後導致經濟不振,一旦房市泡沫化,後果更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