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捐獻有道 減法生活 阮愛惠 |2013.08.17 語音朗讀 514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劉墉和他甫完成的大畫《布達拉宮月夜》。圖/記者邱麗玥 長保赤子之心,劉墉過著快樂減法生活。 圖/記者邱麗玥 劉墉作品《薑花》。圖/記者邱麗玥 劉墉作品《九寨溝》。 圖/記者邱麗玥 因為捐書和佛光山結緣。圖/記者邱麗玥 文/記者阮愛惠來到劉墉台北畫室採訪的這天,正是他甫完成大畫——《布達拉宮月夜》的隔日。昨日深夜才收筆的四十材大作,墨跡方乾,吊掛在客廳的大牆上,尚未托底,磅礡的氣勢已躍然紙上。劉墉掩不住大功告成的喜悅,看著作品,欣然說道:「早就想畫一張布達拉宮月夜,五尺乘八尺的大畫,很過癮。……每畫一張大畫,事前都要作非常多的research,例如現場寫生、周邊的採訪、環境的考察……等等,期間花了非常久的時間。」 但劉墉說他的高興也只在片刻,接下來他馬上會投入下一個工作與創作的狀態,他引用文學大師梁實秋的話說:「上一件事還未作完時,就開始下一件事,那就是人生。生命中心滿意足的情境,其實是非常短暫的。」 劉墉是當今華人文化圈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同時擁有新聞、文學及藝術專業,才情縱橫、著作等身。而他令人稱羨的不只是多才和多產,而且「多金」──書籍在台灣暢銷三十餘年,多次高踞金石堂書店排行榜年度冠軍,二○○二年,更被《中國圖書商報》評論為「年度超級暢銷作家」。 創作動力來自「捐」 師大美術系出身的劉墉,寫書之餘從未停過畫畫。一九七八年赴美後,他除了在維州丹維爾美術館及紐約聖若望大學專任駐館、駐校藝術家長達十年外,更在世界各地舉行數十次個展,作品被多家國家級博物館、畫廊收藏。一九八五年,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博士班,理論與技藝更上一層樓。 回首劉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纍纍成就,而今有幸聽他現身說法,親見他對於多年大願——《布達拉宮月夜》大畫完成之際的雲淡風輕,心中設想:不眷戀眼前榮景,不執著當下順逆,永遠有下一本書要寫,對新鮮事物始終保有興趣,應該是劉墉四十年來,之所以能寫就上百本著作,以及在世界各地舉辦數十次個展的動力來源吧? 但劉墉的說法卻非常簡單,就是「捐」。他說,因為能捐出每場演講的收入,所以年歲大了還有動力四處奔走;因為收藏的書可以捐出去,所以看到好書,就算自忖讀不了還是很敢買;「因為一直有出去的,所以也會一直有進來的。」善因善果生生不息,原來這才是劉墉生活的樂趣與創作的泉源。 人人都可當貴人 一九四九年次的劉墉,其實有一段辛苦童年:三歲送養,九歲喪父,十三歲時家中遭逢大火,家當盡失;十九歲時,住在鐵道旁的違章建築,還被強制拆除……他今日的成就和家業,既非得自祖蔭,也非汲汲苦營,而像水到渠成一般順利自然;可說是天分、努力加上際遇而成,更像是佛教所謂的「福報」。 「上天給了我很多,我已得到善報,所以要行善,把福氣分送出去。」劉墉從高中時期,就常順手捐出稿費濟貧,那時他還只是個窮小子,卻已經懂得喜捨。「捐」的心念好像也是他的天賦之一,後來且愈捐愈「專業」。 一九九一年起,劉墉成立「水雲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透過演講募款、義賣書籍、畫卡及捐書等方式,在大陸成立四十所希望小學,提供偏鄉孩童受教機會;更捐款給九二一大地震及南亞海嘯災民,發揚「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慈心。 在台灣,劉墉和兒子劉軒長年關注台南德蘭啟智中心,曾以義賣有聲書的方式,為德蘭籌募高額善款。而對於自己的母校大同中學和成功高中,今年劉墉更捐贈了數千本藏書給師生,並充實校內圖書館館藏。 與佛光山結善緣 雖長年旅居美國,但劉墉一直注意佛光山所做的各種慈善活動,心中也曾想過,何時與佛光山結個緣,一起來作善事?意念方起,機緣即生。今年六月,有某慈善團體找他捐書,他認為,與其捐個幾十本,不如把規模更擴大。他向對方提起佛光山的「雲水書坊—行動圖書館」募書活動,對方馬上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聯繫,串起劉墉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的善緣,最後劉墉總計捐了七千五百五十本書。 這些書除了劉墉自己著作的詩歌、散文、小說、文藝理論、畫冊、工具書及有聲書上百種外,還包括他收藏及自購的各類好書,大大地豐富了雲水書坊的內涵,未來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材,將隨著書車到各偏鄉社區與學校,傳遞真善美的知識,也散播捐贈者的愛。 劉墉說:「一個人若想行善,隨時都有契機;當心中有感動時,任何人都能成貴人。未來若有機緣,我可以捐更多的書給佛光山的雲水書車。」 樂就是減去應酬 在台灣從未辦過一場新書發表會、在大陸從未參加過一場自己捐的希望小學開幕活動,不管在台北或紐約,劉墉「減」去種種應酬,把最多的時間留給創作和陪伴家人。紐約的家中有岳父母和妻子;台北的家有兒、媳和孫子女,兩邊都洋溢著天倫喜樂。心愛的女兒在北京當電影製作人,「她說文學、美術、電視、舞台劇,都被爸爸搞掉了;哥哥是哈佛心理學博士,偏愛搞音樂;所以她只剩電影了!哈哈哈!」劉墉笑說。 提起女兒,劉墉有掩不住的得意。想到自己平生「玩」過很多種藝術,倒還未演過電影,所以他時不時就跟女兒說:「也給爸一個角色吧?」至於想演什麼角色?他笑說:「如果想得獎,應該演個糟老頭吧?」說完他比畫了幾下動作、作了個滑稽的表情,把自己逗得哈哈大笑! 看來,這位文學大師、水墨名家,一輩子遊於藝,至今還遊不夠呢!他說:「人生的幸福真的不長,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能幸福,是大眾給予的,所謂眾緣和合,但不幸福也可能是他人給的,例如別人不小心開車傷害我們。所以,甚至只是小心開車,都是在積德,積德就是給別人幸福。世間本無法,法在每個人自心,只要不負我心,就是行善,就是快樂的源頭!」 愛就是捐贈出去 從劉墉手中捐出的書不知凡幾,除了自己出版的,近來他也送出自己的藏書和收藏品,頂多留一些講花草昆蟲的書給兒孫。「未來也許是電子書的天下,但我認為紙本書的價值是不會被取代的;在紙面上作批註、摺角,『手澤猶存』的況味,電子書是做不到的。」 事實上,劉墉仍保有一部分的手寫工程,就是臨睡前,在床上為抓住靈感而作的紙面書寫。至今,他累積了非常多的手稿,愛捐成癡的他,馬上就想到那也是日後能拿來義賣的好東西。 劉墉愛書惜物,但愛的方式卻是把所愛送出門,「年紀大了,讀不了那麼多書,把它送給有需要的人是最好的方式。有一些收藏也都捐出去。太太一直不主張我賣畫,但作品如果走不出家門,欣賞它的人就很少了。我不想成立個人美術館,那要陳列、管理,是一種罣礙。家財萬貫三餐飯,廣廈千間一張床;家居應該愈簡化愈好,我現在過的是減法人生。」 因為捐過太多,除非查資料,劉墉常常記不得自己做過的、可稱之為「好事」的事,「我認為,在不知道的地方行善,才是行善。沒有太大的『覺得』而做,才是好的。也許剛開始會有親友說,有錢為什麼不給我們?但做多了,家人就漸漸習慣,甚至主動參與。自己也成為習慣,不覺少了什麼東西,因為你從來不以為那是你的東西」,劉墉強調:「我非常感謝妻子兒女幾十年來的支持,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做不到。」 前一篇文章 蔡昇宜 因病轉運 重排人生順位 下一篇文章 台灣公仔之父 黃仁壽 把夢想變成工作 熱門新聞 01中秋草地音樂會 祈願世界和平2025.10.0702秋節送暖 佛光人進光復祝福2025.10.090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師與禪詩 6-52025.10.0704三好校園化身賑災物資中心 菲師生協助包裝2025.10.0905拚日能源自給自足 高市力挺核能2025.10.0706西藏珠峰突降暴雪 傳近千人受困2025.10.0707新馬寺佛光普照 大馬民眾慶中秋2025.10.0708曼城佛光山贈圖典 愛丁堡大學典藏2025.10.0709光復鄉重災區4校 今全面復課2025.10.0710【詩】 秋水渡2025.10.0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王國權三代同心守護一畝田保留珍貴自然資產蘇慕容 有機 讓更多生命擁有幸福顏志文 人生勇於嘗試 樂在音樂布施陳維滄 人生下半場 追尋藝文夢 彎腰樂當環保義工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