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對於王羲之書法喜愛至極,除了找書法名家臨摹〈蘭亭序〉,又以「雙勾填墨法」複製王羲之墨跡;再者是將王羲之書法以集字方式,組合成一篇文章,並製成碑刻,無盡的複製廣為散布。
貞觀十九年玄奘三藏法師自印度取經返回長安,唐太宗請法師於弘福寺翻譯佛經,三年間總共完成六百五十七部,太宗也為此撰寫序文,並刻碑紀念,名為〈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此碑有兩種:
其一是由當時的楷書名家褚遂良書寫,於唐高宗永徽四年完成,立於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又稱為〈雁塔三藏聖教序碑〉;其二是弘福寺的懷仁法師以集王羲之的書跡方式,所編輯而成的〈集王羲之聖教序碑〉(如圖示),於咸亨三年竣工。
懷仁法師集王羲之書法成碑,是書法史上的首創。此碑的集字,均由內府所藏王羲之真跡中直接摹出,是集王羲之的書法大成。距今千餘年前,在沒有照相與影印技術的當時,是一件極為艱困的事情。
懷仁法師潛心二十四年才完成此鉅作,此石描摹精湛,點畫及使轉各顯其勢,重現王羲之書法妍美的風韻,後人以「天衣無縫,勝於自運」稱頌此碑。
除了〈大唐三藏聖教序〉,目前還可以看到僧大雅於唐玄宗開元九年完成的《集王羲之興福寺碑》(明代出土時已斷裂,又稱《興福寺斷碑》);及大和六年唐文宗李昂,敕令完成的《集王羲之書金剛經》,碑石已佚失,僅存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