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的幸福圖/于志旭
聆聽的幸福圖/許振輝
不拉琴,就聽CD吧!這周右手因長期使用電腦的結果,出現了疼痛痠麻症狀。於是我在臉書PO了張手正在進行電療的照片,開玩笑寫著「我的手快廢了」,引來朋友的連串關心,儘管知道長期打電腦姿勢不正是主因,但爆發疼痛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拉琴所致。我只好乖乖讓手休息不練琴,聽著米夏麥斯基的CD,從純粹聽眾的角度欣賞樂曲,領略不一樣的音樂之妙。
小時候,我吵著爸媽要學琴,結果家裡好不容易買了鋼琴,卻經常被媽媽催著逼著才練琴。我的朋友也是這樣「恨鐵不成鋼」,威脅孩子再不好好練琴就要把鋼琴賣掉。有一天,她出國幾日回家,發現放置鋼琴的角落清爽無比,原來他先生趁她不在家,乾脆把琴送人,免得家裡天天出現媽媽聲嘶力竭、小孩哀嚎痛苦的畫面。小時練琴如此,如今練琴是恨時間不夠用,老是想利用周末多練幾分鐘,結果手得不到休息,導致肌鍵發炎。
我們的人生好像一直在這樣的「過與不及」間循環著。想減肥故意少吃幾口,結果半夜餓到爬起床嗑泡麵,前功盡棄胖回一公斤;我的朋友久未運動,把廢棄許久的單車扛出來狠騎兩小時,結果膝關節受損,跛腳一周仍未癒。我的大提琴老師教導不少小學生,但大多數來學琴的孩子都是被家長逼來的,下了課背著厚重的書包走進音樂教室,長長歎一口氣,累到連樂譜都懶得拿出來,亂拉一通,有家長盯在一旁便假裝認真,一旦家長不在,立刻變了個樣,顯然音樂對這些孩子而言,只是一門沉重的課外作業,連培養興趣都談不上。
俄裔美籍的小提琴大師海飛茲(Jascha Heifetz,1901-1987)被譽為二十世紀的小提琴之神,他從三歲開始學琴,少年時代便在歐陸地區巡演,儘管擁有天分,還是曾說過:「正確的練習能使一首困難的樂曲變容易,當我在台上演出時,看上去似乎一切都非常容易,這是因為我在上台前,進行了非常非常刻苦的練習。」「練琴對我來講就是把兩件事情結合在一起的過程,首先,研究這首樂曲,我稱它為腦力勞動,練習它,我稱為體力勞動。」
這就是音樂界廣為流傳的海飛茲語錄。海飛茲強調,要培養正確的學習能力。學習音樂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而練習的最佳狀態,就是讓小提琴演奏成為一種本能。作為令後輩仰之彌堅的小提琴家,海飛茲的私生活或情緒管理都差強人意,唯有對音樂,他徹底與小提琴融而為一。
不一定要擁有演奏樂器的能力,但必須培養音樂欣賞的興趣。我們也許無法成為音感極準、技巧優越的音樂家,但從小培養成為一個聆聽者、賞析人,以音樂或藝術欣賞調劑生活,多參與藝廊或音樂廳的展演活動,那麼我們或許可以像海飛茲一樣聽出來,「音樂不只是在手指手肘之中,而是在演奏者神祕的自我之中,是在他的靈魂之中,他的身體就像他的小提琴一樣。」
右手休息期間,我繼續以CD滋潤自己,聽音樂成為習慣的一部分,深深融入生活中,真是何等幸福!
(本專欄隔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