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禮安醫師的另類養生觀 從怕死到 PASS(過關)

陳玲芳 |2013.06.01
8786觀看次
字級
我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自二○○○年六月施行以來,歷經二○○二年十二月首度修法,二○一一年一月二度修法,還來不及讓社會大眾明瞭修法內容,又於今年(二○一三)年一月修正約半數條文。圖/法新社
許禮安醫師強調「時時可死,步步求生」才是從「怕死」走向「PASS」(過關)的關鍵。圖╱許禮安醫師&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當朋友悲傷之時,最好的方式不是遞面紙,而是借給他一個可盡情宣洩的肩膀。圖╱法新社

生死學有句名言:「人們活著好像永遠不會死,死時卻又好像不曾活過一樣。」主張應善用每年端午節宣導「自殺防治」的許禮安醫師,長期在國內從事安寧療護與家庭醫學工作,他認為死亡的存在,可隨時讓我們警醒自己的生命態度。他抱持的另類「養生觀」,希望幫助更多國人從「怕死」到「PASS」,身心健康地度過人生的一關又一關。



文╱記者陳玲芳

圖╱許禮安醫師&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但願健康到老

「自然死」



我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自二○○○年六月施行以來,歷經二○○二年十二月首度修法,二○一一年一月二度修法,還來不及讓社會大眾明瞭修法內容,又於今年(二○一三)年一月修正約半數條文。

許禮安醫師說,根據趙可式教授在安寧年會指出,最早送進立法院的版本叫「自然死法案」,比照一九七六年美國加州率先通過的「Natural Death Act」,但立法委員說法案名稱不能有「死」這個字;後來改名「善終條例」,又被退回說不可有「終」;第三次稱「末期病人選擇條例」,再被退回說不可有「末」;最後改稱「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基本精神,是「末期病人選擇條例」:認可已罹患無法治癒之末期疾病的病人,經兩位醫師確定診斷後,可以立意願書選擇「自然死」,拒絕施行心肺復甦術等急救,以較有尊嚴的方式自然離開人世,免受拖延時日痛苦。亦即讓末期病人可自行決定要接受或拒絕加諸身上的醫療處置。

有人擔心如此一來,「生命倫理向易死難生傾斜」,許禮安以十七年安寧療護經驗指出,台灣醫療照護體系,事實上已經往「死不了」過度傾斜很久了。

黃勝堅醫師曾說,當他和柯文哲教授發現台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救活病人的比例竟然是世界第一,「我們有自覺、有警覺的去查閱資料,才發現國外只要救回來沒有生命品質就放手,台灣則是應家屬要求拚命救活而變成植物人,最後都會轉出加護病房,我們看不到好不了卻又死不了的慘狀。」 許禮安肯定這兩位良醫非但沒有自我吹噓,反而開始推動國內急重症安寧療護的用心。

許禮安強調,「解除痛苦」是醫療在「治病」與「救命」之外的第三任務,醫護人員的職責更重要的是解除病人的痛苦,而不是讓他們痛苦的死亡。醫護人員所學的雖然優先是為了治病救命,但是當疾病已不治、性命已無救,「至少我們還能做的是照顧與陪伴」。

許禮安說,他的生命態度是「傾全宇宙的力量,活在當下這一瞬間」。霹靂布袋戲有句名言:「一步一步踏入死亡的界線」,既然死亡無預警隨時降臨,要如何才能在死亡來臨時不覺得遺憾?「時時可死,步步求生。」他強調,這才是從「怕死」走向「PASS」的關鍵。



看待「悲傷」的

六個新觀點



1親人死了哪有不悲傷的?



許禮安說,死亡隨時無預警的來臨,活著的人早晚都要面對喪失親人的悲傷。如果是年紀老去、慢性病纏身、惡疾如癌症等,家屬的準備度較足夠,因為已有可預期的悲傷。突然的死亡帶給家屬的悲傷通常是措手不及的,如果是集體罹難事件如地震與空難,整個社會更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許禮安憶起一九九八年華航大園空難一起最慘痛的悲傷經驗。當時,有一對年邁父母出於善意,鼓勵家人去旅遊,沒想到卻讓自己的子女及孫子女十幾口全機覆沒。電視畫面中那位老父親,面對著十多組的新聞媒體麥克風與攝影機,神情呆滯,兩眼木然,而記者們還一聲聲追問:「請問您一家十多人罹難,您心裡有什麼感覺?」他看著新聞,心中一陣酸楚,恨不得替那位悲極無言的老人家一拳打掉記者的下巴,再反問那位記者:「請問你有什麼感覺!」



2要用兩巴掌來安慰悲傷嗎?



我們經常聽到的安慰話語是:「你要趕快走出悲傷!」許禮安覺得,這好像直接給悲傷者打上兩個巴掌,第一巴掌表示悲傷是壞事所以要走出來,第二巴掌則是怪人家動作慢。他去演講,都建議改用另外一句話來代替:「請你按照自己的腳步(速度),去體驗(經歷)悲傷。」

悲傷永遠無法走出來,因為世界已經不一樣,除非回到親人還在的時空,不然悲傷會一直到永遠。旁人勸慰悲傷者「走出」悲傷,基本上是要求生者去達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讓死者復活。既然明知道不可能,那麼你只能去經歷與體驗悲傷,該當承受的痛苦、該表現出來的情緒,絲毫都不可能跳過、閃過。逃避悲傷或強迫不准悲傷的結果,通常是變成不定時炸彈,或延長悲傷必經的歷程。



3我想要當少數人不行嗎?



許多人外表看起來正常,工作狀況都還好,但是心底有隱藏的悲傷,在夜深人靜入夢前,悲傷偶爾會洶湧而上。許禮安曾經多次到醫院對護理人員演講「悲傷關懷與陪伴」,結束後都遇到有人留下來問他,關於十年前到現在的悲傷心事,因為不曾或不願意在家人面前攤開來談,於是只能各自躲在房間裡,舔舐自己的傷口。

許禮安經常遇到某些人會說:「事情都已經過去這麼多年了,你怎麼還走不出來!」這是帶著責怪的態度在安慰悲傷者,悲傷者大可以不接受、不理會。因為悲傷是非常個人化的情緒,按照「安寧療護」的標準:尊重病人的自主權與個別差異,我們應該要尊重每個人悲傷程度的深淺與時間的長短,而非訂下公認標準去譴責「少數人」太超過。



4正視「召喚」的強大力量!



人們常誤以為親人不在人世,就再也無法參與我門的日常生活,卻不曾注意到有一種不在的力量(the power of absence),也就是召喚的力量!召喚的力量往往比現實的力量強大,不在的力量有時比人在還有用。此即佛教信仰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現」的慈悲,因為一旦你召喚她,就會直接從你的內心與腦海湧現,她的形象與威力,瞬間就來到眼前。

有位黑道大哥,因為癌症末期住到安寧病房而後過世,留下妻兒相依為命,妻子在兒子就讀國小對面,擺攤位做小生意賺錢養家。許禮安和安寧居家護理師去關心這位大哥的遺孀,她兒子可能遺傳到爸爸叛逆而難以管教的個性,這位母親於是分享了一個小故事。她說有時候管不動兒子,就會看著客廳牆上掛的遺照說:「你也不下來管管你兒子!」可見親人形體雖已死亡,精神卻仍然還在日常生活中,成為家屬內心支持的力量。



5不要一直給我面紙!



「悲傷關懷」是要協助生者將「塞住淚管的石頭移開」,使其有適當表達情緒的時間和空間。在宣洩過後,協助他們重新整理思緒,新的窗口就會射入希望的陽光。因此,國外的悲傷關懷團體規定:不可以給別人手帕與面紙,只能自己用自己的手帕或面紙。

「我們自問會在什麼人面前哭泣落淚,通常是最親的親人或最好的朋友,那現在悲傷的家屬敢在我們面前哭泣落淚,就代表把我們當成最親的親人或最好的朋友。」許禮安說,如果真的還是想要給面紙,請耐心的等待,悲傷者從放聲嚎啕大哭到低聲啜泣,等他宣洩告一段落時,他的手會去東摸西找,代表他需要面紙,這時才可以給他。



6不要叫我節哀順變!



許禮安一直告訴大家:不可以說「節哀順變」、「人死不能復生」、「不要太難過」等一類「成語廢話」!當一個人面對親人死亡,旁人即使說再多的「節哀順變」,當事人絕不可能因此就可以不再悲傷,因為這些理智的話語絕對無法安慰處在情緒、情感當中掙扎的悲傷者。

許禮安說,能哭得出來,才有可能抒解悲傷。此時,人們最需要的其實只有真心的陪伴,沉默的陪伴可能比有口無心的廢話一堆更管用。

悲傷無須「治療」,只需關懷陪伴。不妨握著他們的手、搭著他們的肩、輕拍他們的背,把自己的肩膀借他們靠著哭泣落淚,都比說話有效。絕大多數人都不會被悲傷的挫折打敗,他們在失去親人後,反而將悲傷轉化為成長的經驗與進步的動力。



繪本說故事&

安寧療護繪畫比賽



美國作家Barry Lopez說:「有時,一個人要活下去,故事要比食物來得更需要。」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許禮安說,每個人相互將故事灌注於對方的記憶,這就是人們互相關懷的方式。

基金會結合文化藝術推廣生命教育(安寧與關懷),期望透過「繪本說故事」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們面對生死的智慧。活動已進行六年超過五百場,未來希望透過培訓計畫,募集更多義工參與。

國內生死學大師余德慧說:「安寧療護結合藝術創作,叫做生存美學,這會是未來的趨勢。」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第八屆安寧療護繪畫比賽,徵件主題為「有一種幸福」,截止日期:2013年8月30日。詳情請上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