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小常識】 永字八法 文與圖/陳牧雨 |2013.05.21 語音朗讀 320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古人將書法中楷書的基本筆法歸納成八種:點(側)、橫(勒)、直豎(努、又稱弩)、(趯)、提(策)、長撇(掠)、短撇(啄)、捺(磔)。 這八種筆法全部出現在「永」這個字上,故這八法稱為永字八法。後來八法也成了書法的代名詞。 1.點,又稱「側」。在書寫時需要把毛筆的筆鋒側過來,因此得名。唐太宗李世民《筆法訣》說:「為點必收,貴緊而重」;歐陽詢《八訣》中說:點必須「如高峰之墜石」。 2.橫,又稱為「勒」。橫畫在書寫時,起筆和收筆需要勒住筆鋒,因此得名。勒字的原意亦指馬韁的末端銜在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狀相似。所以唐代柳宗元在其《八法頌》裡有「勒常患平」的說法。也就是說,書寫橫線時,不可寫得太平。 3.直豎,又稱「努」或「弩」。唐太宗李世民《筆法訣》說:「弩不宜直,直則失力。」意思是書寫豎線,不宜寫得太直以致僵硬呆板。 4.鉤,又稱「趯」。南宋姜夔說:「趯如字的步履,要能沉著為之。」意思是書寫「」必須穩健不可輕佻虛浮。 5.提,又稱「策」。 清代包世臣說:「如以策策馬,用力在策本而得力在策末。」 6.長撇,又稱「掠」。《書法三昧》稱:「宜出鋒處運筆,力道而勻,不可半途撇出,否則無力而瘦弱。」從起筆到收筆需力道均勻,不可寫到一半就輕率撇出。重滯、僵直、尖細都是弊病。 7.短撇,又稱「啄」。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中說:「點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鳥喙之啄物。」短撇要微仰,不可僵直。 8.捺,又稱「磔」。捺承繼了隸書的波磔而來,其作用在使書體向外開放。書寫時要逆鋒落筆,右出後緩行漸壓,至適當的長度帶仰式收鋒,要勢態開張自然。 前一篇文章 【歲月台灣系列‧童年】 幫忙挑稻草 下一篇文章 【法華經‧從地湧出品2】 他方弘經 熱門新聞 01【思鄉的父親】年夜飯的規定 2025.08.0702馳援旗山土石流撤離居民 佛光人送暖2025.08.0603新加坡佛光山 祝福彌陀學校考生金榜題名2025.08.0704大馬雙語禪修營 啟發修道省思2025.08.0705《365日》193萬本 全球弘揚中華文化2025.08.0706父愛如山 父餵植物人兒子蛋糕2025.08.08075.1萬人佛學會考 凝聚信仰力量2025.08.0608黑雨襲香港11小時 雨量破141年紀錄2025.08.0609慧裴法師攝影巡迴展 台北道場最終站2025.08.0610立秋養生首重潤肺 少吃辛辣冰冷食物2025.08.0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翰墨天地】持身如泰山九鼎【佛光藏珍──走讀金陵刻經處】佛光藏珍【文化印象】成都望叢祠:古蜀文明千年回響【寶島踏查】哈瑪星貿易商大樓【開啟與未來,宇宙首航──黃冠連創作個展】跨世紀的奇蹟【撫今追昔】天女維摩一朝雲 作者其他文章【遊藝筆記】東坡賞心十六事九 之八【遊藝筆記】 東坡賞心十六事 九之六牛頌【遊藝筆記】五月五端午雜說 (下)【遊藝筆記】曹操短歌行(下)【遊藝筆記】京都楓紅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