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小常識】 永字八法 文與圖/陳牧雨 |2013.05.21 語音朗讀 323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古人將書法中楷書的基本筆法歸納成八種:點(側)、橫(勒)、直豎(努、又稱弩)、(趯)、提(策)、長撇(掠)、短撇(啄)、捺(磔)。 這八種筆法全部出現在「永」這個字上,故這八法稱為永字八法。後來八法也成了書法的代名詞。 1.點,又稱「側」。在書寫時需要把毛筆的筆鋒側過來,因此得名。唐太宗李世民《筆法訣》說:「為點必收,貴緊而重」;歐陽詢《八訣》中說:點必須「如高峰之墜石」。 2.橫,又稱為「勒」。橫畫在書寫時,起筆和收筆需要勒住筆鋒,因此得名。勒字的原意亦指馬韁的末端銜在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狀相似。所以唐代柳宗元在其《八法頌》裡有「勒常患平」的說法。也就是說,書寫橫線時,不可寫得太平。 3.直豎,又稱「努」或「弩」。唐太宗李世民《筆法訣》說:「弩不宜直,直則失力。」意思是書寫豎線,不宜寫得太直以致僵硬呆板。 4.鉤,又稱「趯」。南宋姜夔說:「趯如字的步履,要能沉著為之。」意思是書寫「」必須穩健不可輕佻虛浮。 5.提,又稱「策」。 清代包世臣說:「如以策策馬,用力在策本而得力在策末。」 6.長撇,又稱「掠」。《書法三昧》稱:「宜出鋒處運筆,力道而勻,不可半途撇出,否則無力而瘦弱。」從起筆到收筆需力道均勻,不可寫到一半就輕率撇出。重滯、僵直、尖細都是弊病。 7.短撇,又稱「啄」。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中說:「點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鳥喙之啄物。」短撇要微仰,不可僵直。 8.捺,又稱「磔」。捺承繼了隸書的波磔而來,其作用在使書體向外開放。書寫時要逆鋒落筆,右出後緩行漸壓,至適當的長度帶仰式收鋒,要勢態開張自然。 前一篇文章 【歲月台灣系列‧童年】 幫忙挑稻草 下一篇文章 【法華經‧從地湧出品2】 他方弘經 熱門新聞 01全英古蹟遺產開放日 佛光山展文化魅力2025.09.2202楓紅嵐山2025.09.2203佛光山供僧道糧 北中南總回向2025.09.2204奇妙有趣 無花果2025.09.2205紐西蘭基督城路跑 捐贈4百棵樹2025.09.2206國中小校長荒 提早退休人數增2025.09.2207【友誼長存】相約北海道2025.09.2208【生活 快門】您好,鴨!2025.09.2209似花非花 葉牡丹2025.09.2210【故事你與我】賢妻良母2025.09.2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走讀城鄉】從圓山別莊、台北故事館到圓山別邸【走進大西南】包穀飯吃了沒?【海底射來的光──莊明中2025油畫創作展】驛動城堡【翰墨天地】有緣千里來相會【民俗資產】守香神獸──狻猊【書藝心語】老師的芬芳 作者其他文章【遊藝筆記】東坡賞心十六事九 之八【遊藝筆記】 東坡賞心十六事 九之六牛頌【遊藝筆記】五月五端午雜說 (下)【遊藝筆記】曹操短歌行(下)【遊藝筆記】京都楓紅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