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攝影師呂艷芳 勇敢追夢 找回生活

阮愛惠 |2013.04.27
5325觀看次
字級
呂艷芳的〈南極藝境〉作品,拍出與一般攝影家不同的況味。圖/呂艷芳提供

呂艷芳的人生中,每隔十年都有相當明顯的差別,分界點正好都是她歲數逢十的那年。
五十歲,她幾乎是「沒有理由地」決定離開職場──不因健康、家庭、人事傾軋;也不是為了優退、進修、轉業等「正當」因素,只因她想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不再每天加班,不要讓身體的警訊惡化,而且可以全心全力地拍照。
為了「攝影」而提早退出職場,她的好朋友都對她說:「妳不要那麼傻,妳再撐一下!」因為她放掉的是人人稱羡的企業高階經理人職位,而且那時她未滿五十歲,還大有可為,怎麼說放就放呢?
回首最後的職場生涯,帶領著行銷與業務兩個部門、一百多人的團隊,呂艷芳唯一戀戀難捨的,不是高薪,也不是權力感,而是用心打造行銷部門與業務部門的良性互動,通力合作的團隊精神。這讓她感受到作為領導人,要能建立一個開放、尊重的工作氛圍與環境,同事才願意不分彼此,努力為公司的最大利益而奮鬥,如此才可以帶「心」,並帶來業績。
傾聽心音 果斷抉擇前程
「心」,是呂艷芳自己一直帶著,也時時拿出來審視的。跟隨著自己的心意走,不是中年才有的浪漫,而是她一貫的積極作風。若不是因善於傾聽「心音」,外文系畢業後,她不會急轉彎地跑到美國去念廣告;若不是體察到身心的疲憊,她也不會在四十歲時從跨全球的知名外商大公司,跳槽到規模相對小的亞太區域公司,這只為了過有品質、不是只有工作的生活,這也促成她開始學單眼相機攝影。若不是因開啟了心眼,呂艷芳所拍攝的景物人像,不會令人「感動到起雞皮疙瘩」,讓觀者的心湖也泛起陣陣漣漪。
回溯她過去三十年來求學和工作歷程,凡是面臨抉擇和轉折,呂艷芳依循的,往往不是世俗價值,而是她內心真正的喜好和嚮往。而她「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就這樣隨著她的心意,每隔十年,把她帶往不同的生命情境。
開放教育 保留自由野性
一九六二年出生在新北市泰山區農家的呂艷芳,是五個子女中的老四,上有一兄二姐、下有一弟。作為世俗極端重男輕女的第三個女兒,她不受重視的處境不難理解。「所以我作『九型人格』測驗時,是其中的第八型─『天生領導者』,這種人格的世界觀是『世界不公平,我要好好保護我自己』。這種人,從嬰兒期開始,常得不到應得的關注,會用盡方法得到關注。」她笑說。這大概能解釋她後來之所以在職場上能步步高升、成為高階主管的潛因吧!
而自小在三合院的傳統宅院成長,父母教育程度不高,對子女採取開放式的管教方式,也因此保留呂艷芳性格中的「野性」,讓她自由自在地成長到大,而今看來,這不啻是一種恩典。
泰山農村的成長環境,不只是貼近自然,也很親近鄉野的父老長輩。所以當呂艷芳大學時期閱讀到《人間》雜誌(現已停刊)時,看到雜誌中所報導的社會邊緣弱勢人們時,她雖然被雜誌中的影像深深震撼,但同時她對這些人物的感覺,就像街坊父執輩一樣熟悉,有著深切的認同感和同理心。這就是為什麼她在旅遊過世界七大洲、看過三十多個國家的景致和風華後,最後獨鍾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文攝影。
紀實攝影 從業餘到專業
很多人很喜愛呂艷芳的人物攝影作品,她也常以這類作品得獎。她鏡頭下的每一幅人像,好像都有一則故事,娓娓地在那個時空中細訴著,所以《行遍天下》與《Smart智富》兩本雜誌,都曾向她邀約攝影專欄,《國家地理頻道》也曾邀請她到企業做攝影演講。今年年初,她更獲選為普立茲攝影獎得主Carolyn Cole工作坊的少數成員之一,深入研習紀實攝影。
人物之外,勇敢追夢的呂艷芳,二○一○年底時也曾遠赴南極拍照,挑戰極地的嚴苛環境和極致的美景。這批《南極藝境》作品,五月四日起至十六日,將在台北恆昶藝廊展出。這也是她四十歲開始攝影後,第一次正式的個展。

順其自然的單身
呂艷芳從未想過當不婚族,年輕時也談過戀愛,但總覺得結婚還太早。後來她在職場一路衝刺,工作上的一切強烈吸引她,保持單身具有優勢,方便出差及加班,也能年年利用年假出國旅行,因此結婚之事就擱置下來。
三十六歲之前,她還常常相親,也認為自己總有一天會嫁人,但隨著職位愈高,擇偶的機會愈少;加上工作壓力和完美主義的個性,讓她覺得談感情很累,漸漸放棄對婚姻的期待。
快四十歲那年,她決定不再盲目地等待姻緣。她不想再租屋,在新店買下自己的第一棟房子。朋友見她買屋,訝然地問:「妳不結婚了嗎?」她反問:「買房子和結婚有什麼關係?」
因為買了新店的房子,所以當生病多年的父親最後住進耕莘醫院的加護病房時,子女中住得最近且唯一未婚的呂艷芳,幾乎天天到醫院探視父親。雖然那時父親已不能言語,但父女間的情感,在那段期間內充分地彌補,父親過世後,呂艷芳的內心也減少一些遺憾。
四十歲那年買的這棟房子,呂艷芳在五十歲時毅然把它賣掉了。經過十年的增值,在呂艷芳決定退出職場之際,為她儲備了未來的生活費,讓她可以不必為生活而工作,而能享受為夢想而生活的自在。
「單身族有一個很大的迷思,就是沒有特定的生活目標,一切都想『等』。等更好的工作自動出現、等下一個更好的對象……,有些人不會善用比結婚的人多出的時間,浪費在吃喝玩樂中,虛度光陰。上天是公平的,各種生活型態都有優點和缺點,但不管有沒有結婚,每個人都應及早找到自己的天賦或興趣,在工作之餘及退休之後,找到讓自己生活得快樂、生活得更充實的方式!」呂艷芳說。

奉行快樂生活4S
呂艷芳的自由工作生涯才剛起步,她謙稱尚未成型,很多事情還在學習和摸索中。不過,有些原則她是切實執行的,例如「快樂生活的四個S」──Simple(簡單)、 Slow(慢)、Share(分享)和Serve(服務)。
四個S中,呂艷芳覺得「Slow」比較難。長年來的工作習慣,講究的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和「同時做好幾件事」的效率,所以對於沒有「產值」的家事,例如打掃,過去她都草草了事或花錢請人代勞。現在,她調適自己要多「放空」自己,面對這些家事,要「慢慢做」,到達能「享受」的地步。
她更放慢腳步欣賞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一周上兩、三次菜市場,看著那些每日為生活奔波劬勞的人們,心中無限感動。尤其是七十歲以上還在勞動的人們,她很想知道他們必須工作的理由,以及工作對於他們的意義是什麼?她想以報導攝影的形式,拍攝一系列台灣的高齡工作者,也許從這些人身上,她更能找到關於「工作」與「人生」之間的答案。
她說:「以現代人的生命周期來看,退休之後,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我下半輩子的生活目標,就是要快樂過日子,用輕鬆的心態去做想做的事情。」至於是哪些事情?她沒有太多想法,目前因緣際會而來的有:為西藏及尼泊爾偏鄉學校募款的拍攝計畫,以及她個人對峇里島藝術文化的摯愛,想以每年常駐一個月時間,作深度紀錄。
這些「工作」,都是呂艷芳獨力企畫、自付一切成本去進行的,日後也許能有展覽或出書的機會,但都不是她去做的動機。「我只是覺得老天給我很好的攝影天賦,以前我都沒有好好精進它,只有休假出國旅行才拍照,現在我想試試看能不能把它發揚光大?我並非不愛錢,但我很幸運,現在可以不必再為錢工作。老天已經很善待我,我得到很多,該是回饋的時候了。」她說。
呂艷芳是佛教徒,皈依法鼓山聖嚴法師。雖然她很少作一般的佛門功課,但篤信佛教所說的「因果關係」。每當遇到人生的重要關卡時,她一定先反思自己這一段時間以來的生命歷程,從中整理出脈絡,並且以半年至一年的時間,為下個階段作準備。二○○九年底她加入「國際教練學院ICA」學習,二○一一年初拿到「國際教練聯盟教練」的認證資格,她的教練陳朝益也給予她許多啟迪。
透過深層的思考和長時間的準備,她終於找到目前的生活方式,「from Success to Significance(從成功到意義),就是我現在的生活目標。雖然我也不知自己能做什麼,但我比起從前的任何階段,都更加踏實和快樂!」她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