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博鰲論壇的8樣禮物

整理報導/編輯部 |2013.04.14
2064觀看次
字級

整理報導/《人間福報》編輯部  圖/本報資料照片

      星雲大師來台弘法六十餘年,見證台灣戰後經濟復甦過{,又在經濟發展年代,以佛法溫暖台灣人的心。近日他以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身分,應邀出席以經濟為主題的博鰲論壇,在幾次重要論壇中,同樣給予正快速發展經濟的大陸建言,佛法的內涵,平實的表達,字字句句猶如一場心靈饗宴,引起與會觀眾和大陸媒體熱烈討論與回應。

      今年甫落幕的博鰲亞洲論壇冠蓋雲集,在大會設定的「革新、責任、合作:亞洲尋求共同發展」主軸下,除了中國大陸以外,美國、日本、澳洲、瑞典、泰國……等國也派出產官學界精英齊聚海南島,共同研討如何化解歧見、加強合作,以面對未來經濟局勢中層出不窮的挑戰。

        在三天的議程貴賓中,光是諾貝爾獎得主就有四位之多,有一九九八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Ferid Murad、二○○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Edmund Phelps、二○○七年醫學獎得主Sir Martin Evans,還有二一一年化學獎得主Dan Shechtman,甚至大家熟悉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也參與盛會。

        在一群重量級經濟人物中,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以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身分也出席博鰲論壇,在四月六日連續三場的重要論壇中,給予快速發展經濟的大陸建言。

未來世界趨勢朝人文關懷與精神昇華邁進,大師在場平實地分享佛法內涵,能容納近千人的大廳,連走道上都坐滿了聽講者,大陸媒體包括中央電視台、新華網、騰訊網南方日報、上海第一財經電視台等也熱烈報導並專訪,詢問身心安頓之法。

        事實上今年二月,星雲大師才與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一起訪問北京,與新任國家主席、當時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會面,還送了習近平一幅題為「登高望遠」的書法。記者問他寓意為何,大師說,這代表了他對大陸領導人的期望:「身處高位,遠望到國家、人民的未來,看到整個國際形勢的未來;增強中國的國力,讓中國和世界上的強國並駕齊驅」。

此次博鰲之行,本報綜合整理星雲大師在論壇上的建言,字字句句猶如送給這個以經濟為主的論壇珍貴的禮物。

1.誠信

占了便宜,失去為人價值

        「中國人的人格建立在仁義、道德、誠信的基礎上。仁字拆開來看,兩個人才成仁,一個人若只顧及自己,沒有人愛也不會愛人。「誠」是「言」加「成功」,「信」是「人」加「言」。這說明人言要可信才能成功,不要妄語,不要說謊。」

        「人沒有信不可立,沒有誠人家也不接受,這個社會大家都防人,好像世間上沒有可信的朋友、親人,我希望把這個現象扭轉過來。

我們從自己開始,先轉變自己。我們今天講「誠信」,不是要求人家,而是要求自己,我誠信了嗎?如果能這樣自我要求,一定會很好。」

        「人要真正做到誠信,就要有慈悲之心。只要對人間的苦難時時刻刻能『立場調換』來看,慈悲心就會油然升起,並且不會因誤會、挫折而灰心,這樣就積累了功德。大家都行善不退卻,這個社會就會淨化一點。」

        「以前有個人愛撒謊並以捉弄人為樂,佛祖知道後,想找機會給他上課。有一次佛祖去他家,用洗腳的盤裝飯菜給他吃,這人就說,這個盤是用來洗腳的,裝了飯菜怎麼吃?佛祖對他說,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猶如這個盤一樣,不成器也不為人所接受,不管裝什麼都是骯髒的,沒有價值。

        不誠信、不守信用的人,是沒有領悟到,誠信其實就是一個人人格的價值。他不誠實,不守信用,以為自己占了便宜,其實是失去了自己為人的價值。一個人的手腳病了,只會影響到自身;可如果誠信病了,就會影響他人,影響社會。」

 

2.淡泊

提得起放得下,才自由

        「我們中國過去以農立國,農業社會大家春種秋收,其他的時間悠然自在、樂天知命,生活得很愜意。現在不是了,現代人沒有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要拚命、都要掙錢,掙的錢太多,錢太多有什麼用?錢應當是大家用的,你一個人『良田萬頃,日食幾何;房屋千間,夜眠不過八尺』。所以金錢不宜過多,要淡泊,要節約。節約的生活、淡泊的生活比較悠遊自在。」

        「這個放下不是沒有條件的,提得起放得下,先提起然後放下。比方說,你出外旅行,你要帶一個皮箱,提得起。回到家裡,不用了,就放下。你回到家裡,要吃飯,你把這皮箱背到身上;要去倒茶,你把皮箱背在身上,你放不下,就很辛苦。當提起要提起,當放下就放下,一個人要提得起、放得下才自由嘛。」

 

3.自信

眼光明快,明辨該不該做

        「這個(指大陸精英階層有錢後,紛紛移民美、歐、澳洲等地)是對國家沒有信心,對自己不知道自重,你跑到外面去幹嘛,要對自己有信心,對朋友、甚至對全國的人也要有信心。

        比如我辦學校,都不收學費、也不收雜費,學生來多我也負擔不起呀,我很吃力,不過我總能找到辦法。從這個學校畢業的已經有好幾萬人了,他們現在回饋我。現在我要建小學了,我要做什麼,他們都回來捐點錢,做點獎學金。我覺得這樣子知恩圖報的精英,能夠幫助窮苦人的生活,改善中國社會,這也是成就中國未來的美夢。

        現在很多企業家貪心不止,沒想到自己的家庭、事業富有了以後,怎麼樣把自己的資產傳承給國家、社會發展,自己也會平安。光是盲目的往前衝,賺得愈多愈好,什麼錢都賺,賺到最後,萬一出什麼問題,來不及收拾。因此,企業家要有一種明快的眼光,明辨哪些事該做不該做。」

 

4.回饋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貧窮和富貴差距太大了,人就會有意見。假如一些發了財的企業家能夠回饋故鄉、大眾,在有限的範圍內幫助他們發展事業,大家都肯這樣做的話,我們的社會就會和樂、美好。

        現在這個社會發了財的人,認為那就是我的能力,是我的本領。這在我們佛教看來都不是,發財必須靠很多的緣分和合,很多的關係,你無法說只是你一個人的因緣,這個世界上沒有事情是一個人可以成就的。

        你一個人,我不種田你哪裡有飯吃,我工人不織布你哪裡有衣服穿,我駕駛員不開車你怎麼能到目的地?所以現在你說你能發財,我也多少是有貢獻的。已發達的人,要常想到別人貢獻我,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有時候我們說,犧牲奉獻,都是一個道理,其實給人就是給自己。慢慢你就會發現,財富不是賺來的,是給來的,我給人服務、給人做事,我幫人家,人家也幫我,這樣子才是良性循環。」

 

5.價值

仁義道德,有慈悲有未來

        「現在社會的發展,的確比較膚淺,大家一切都從錢看。錢不是第一的,人世間還要有仁義,還要有道德,還要有品格,還要有慈悲,還要有未來,你不能光是顧自己個人賺錢,忽視大眾的存在。

        一個人重要的是,賺了錢,你要知道錢都是大眾幫我賺的,我應該再回饋大眾。眾中有我,我不離開大眾,跟大眾同甘共苦,我覺得這樣比較有意義。」

        「快樂,你完全找外境的快樂,所謂酒色財氣的快樂,所謂燈紅酒綠的快樂,或者聲色外境的迷失,這個不長久。

        人的快樂,是要找到心靈的快樂。我心裡沒有煩惱,我心裡很自在,我心中很清涼,心裡很清楚,我很想為別人做好事,我想做一點功德。這樣的人生價值比較高。」

 

6.文化

儒、釋、道,三教一家

        「世界上,有海水流到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太陽照到的地方,就有中國人,身為中國人,當然要復興中華文化,所以即使旅行到世界各地,也總是想到要把中華文化保存下來;事實上,中華文化並沒有要吃掉其他文化的意思。

        關於中華文化,大家都提到了天、地、人。在我覺得,所謂「亞洲文化」,在宗教上來說,就是儒、釋、道「三教一家」的文化,我們可以把道家歸於天道,因為道家講究煉丹生天;把儒家歸於人道,因為儒家講究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以及許多人間要奉行的道德教條。

        那佛教呢?佛教就屬於地。大地是我們的母親,它普載眾生、生長萬物、供應我們所需。所以,雖然佛教發源於印度,但它光大於中國,主要就是因為佛教和中國的國情吻合。

不過,佛教流傳到現在已有二千多年之久,所謂「法久生弊」,當然也會有毛病。比方,過去是山林的佛教,但是到了現代已不合時宜,所以我們要把它從山林帶到社會。

        過去是寺院的佛教,但是漸漸也有人不喜歡,所以我們要讓它從寺院走進家庭。過去是僧侶的佛教,但是一個社會裡,又能有多少僧侶呢?何況僧侶的持戒、道德、學問等,都能作為大家的模範嗎?所以,現在我們要讓僧侶的佛教,走到信眾的佛教。」

 

7.信仰

神明是什麼,是人的心

        「一般說『神創造人』,但是在我了解的中國社會、中華文化,不是神創造人,而是人創造神。舉例來說,有時候我們與派出所打交道,派出所的警察沒能幫忙,不要緊!我建個土地廟,拜土地公,土地公會公平處理;我與人打官司,上了法院,縣太爺未審先判,就先打了二十大板,我覺得很冤枉,沒關係!我可以創建一座城隍廟,拜城隍爺。甚至於我是讀書人,就拜文昌帝君;我是農夫,就拜神農大帝;我要結婚了,就拜送子觀音;我要生孩子了,就找註生娘娘;我有病了,就找王爺等等。由於人的需要,也就創造出很多的神明。

        其實,這許多神明是什麼?就是每一個人自己的心,你要祂是什麼樣子,祂就變現什麼樣子。

        換句話說,在這個世界上,信仰是人類最根本的需要,那麼我就照著自己心中信仰的需要,創造出我的一個目標。這些都是文化的產生,多采多姿,多美麗啊!」

 

8.願景

儘管「不同」但要「和諧」

        「亞洲文化當然是以中華文化為中心,而中華文化的中心點,則是尊重、包容。承蒙上一任總書記胡錦濤先生提出『社會和諧』,為中國人樹立了一個未來的標竿,也為我們亞洲這麼複雜的文化,樹立了一個你儘管『不同』但要『和諧』,所謂『異中求同,同中存異』的願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