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從博士省長 到國務院總理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2013.03.24
1612觀看次
字級

三月中旬落幕的第十二屆中國人大會議誕生新一代領導人,一如布局已久的棋盤,屬於胡錦濤體系的李克強走馬上任,成為新任國務院總理,外界並不感到意外。
事實上,早在二○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的中共十八大,李克強連任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而且名列第二,僅次於總書記習近平,不管是官方色彩濃厚的新華社,或代表美國觀點的《紐約時報》,都以大篇幅報導李克強的個人小傳。
新華社細數他過去五年擔任副總理的功績,像是經歷汶川大地震、國際金融危機,說無論是抗震救災、調控經濟、建設保障房、推動新醫改、保障食品安全、防控流感等複雜困難的問題,他都能一一做出判斷,果斷務實的處置能力絕對禁得起歷史的檢驗。
《紐約時報》則以〈李克強,那個理想主義的年輕人〉為題,說他雖在角逐中國最高領導人的競爭中稍遜一籌,畢竟他是由上一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大力扶持上台的,但現年八十六歲的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卻擁有任命最高領導人的影響力,李克強面對的是出身於革命領導家庭的「太子黨」。儘管如此,他依然是中國的第二把交椅,《紐約時報》駐京特派記者說:「李克強是中國受教育程度最高的領導人。和熟稔枯燥無味的共產黨教條和蘇聯經濟理論的上一代中國領導人不同,英語不錯的李克強對自由思想涉獵甚廣。他和他的前任溫家寶一樣,常常展現出親近民眾、平易近人的一面。」
22歲上北大 理想性格強
但他究竟是個甚麼樣的人?據大陸媒體資料,五十七歲的李克強和他那一代人命運相同,年輕時都曾到基層農村沉潛,屬於一九七七年中國恢復高考,才以超過二十歲年齡進入北大法律系的一代。
進入北大,可說是人生關鍵的轉捩點,據了解李克強的人士透露,北大經歷深深影響他。一九七八年進入北大,李克強對西方觀念和對個人權利、市場經濟和民主制度十分好奇,晚上宿舍熄燈後,他是那種會和同學聚集在路燈下,辯論憲政優點和階級鬥爭弊端的年輕人,曾因六四事件被捕,以顛覆政府罪、反革命宣傳煽動罪被判刑十三年的王軍濤對他印象深刻,「和我們那個時代的所有人一樣,李克強富於理想主義,思想開放、頭腦敏銳,渴望看到中國的轉變。」他說李克強較有典型北大學子的風格,兩人在北大學生會常代會上認識,當時李克強是法律系七十七級代表,隨後當上北大學生會主席,「他思想活躍、言詞犀利,喜歡用跨學科的視野來思考學術和現實問題。」王軍濤回憶說。
放棄美國夢 選擇入官場
北大畢業後,李克強的許多同學都到國外繼續求學,有些人參加六四天安門事件,或許是家人的影響,當時,他得到赴美求學的機會,但他最後選擇留在中國,致力於共青團的事業。共青團是共產黨的預備組織,大多數共青團員都出身寒門,多年後,當朋友參加天安門廣場的抗議,時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的李克強還曾懇求這些同學回到校園裡。
而當李克強離開北京,再次回到地方工作時,已經從「村官」、團幹部成長為全國最年輕的「博士省長」。新華社報導他從一九九八年六月開始到河南工作,先後擔任省長、省委書記,因工作忙碌、秉性清廉,他很少應酬,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解決問題上。
他的政績究竟為何?《紐約時報》說他在河南期間,政績稱不上出色。曾連續發生火災,造成數百人死亡,得到「三把火書記」綽號,還發生過血液汙染導致民眾感染愛滋的醜聞,公用衛生網域的維權人士質疑他沒有第一時間遏止血液汙染,反而掩蓋不斷擴大的危機。「我當時的眼光也覺得李克強是一個很不錯的人,如果做官或做學問都不錯,但後來的發展讓我對李克強產生疑惑。」王軍濤曾對《外參》表示。
或許正因為有過去的經驗,擔任副總理的李克強負責經濟發展、食品安全和醫療保健,主導中國醫療保障體系,二○○九年初,甲型流感席捲全球,中國民眾情緒再次陷入類似二○○三年SARS爆發時的緊張氛圍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他果斷啟動應對甲型流感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有效地控制疫情,又盡可能地不影響群眾生活和正常經濟活動,為中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創造成功典範,媒體也稱他為「破解複雜難題的高手」。
現在,喜歡閱讀的李克強不僅給予外界學識淵博的形象,在許多會議上,他不用講稿,也不喜歡出席者照著稿子念,希望在深入提問、互動討論中,很快發現問題本質,並對問題作出決斷。

太太程虹  不願被說妻憑夫貴
從大學到博士,李克強沒有出國留學,但中外媒體卻很喜歡討論他的英語能力,其來有自。
新華社報導李克強常年堅持閱讀英文原著,對於國際上最新經濟科技動態一手掌握。報導中說,幾年前,他批示國務院研究部門,要求他們深入研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包容性增長」等問題,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主席傑瑞米.里夫金所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甫一問世,立刻引起李克強的注意,他要求發改委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密切關注」。
醜化讚揚 兩面評價
二○一一年八月,李克強訪問香港,出席各種經濟活動,以及港大慶典,用中英文發表演說,結果引發兩極評價,新華社說,訪港短短不到三天,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被香港媒體譽為「李旋風」。香港金融界人士形容李克強:「自信中透露著政治智慧,儒雅幹練、性格剛毅而又平易近人。」但也有人質疑香港已是中國領土,為何要說英文。台灣資深駐華府特派員傅建中日前撰文提到那場英文演說,「香港媒體的評論,李把attract念成attack,world念成war,幸好這段英文演說有錄音,我聽過,李的發音沒有那麼糟,香港的苛評,在故意醜化李。」
低調太座 英文真好
事實上,比李克強小兩歲的太太程虹,才是家中英文真正好的人。程虹畢業於洛陽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擁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博士,曾到美國布朗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也曾翻譯美國自然文學經典《醒來的森林》、《遙遠的房屋》,還出版大陸第一部系統介紹美國自然文學的著作《尋歸荒野》。
大陸媒體說,在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外語系任教、說得一口流利英語的程虹,「如果參加外事活動,肯定是李克強的軟實力」。
低調的程虹雖兩度獲選為學校「我心目中的十佳教師」,但媒體曝光的照片極少,據說北京首都經貿大學一直有意提拔她擔任系主任甚至更高的職位,都被她拒絕,親近的人說,程虹不喜歡繁瑣的行政事務,以及無聊應酬,也不希望被人說「妻憑夫貴」。但李克強進入中南海擔任常務副總理之後,還是影響了程虹的教書工作,現在她已不上講堂,主要做研究工作。

小檔案
李克強,1955年7月17日生於安徽,在基層官員家庭中成長,父親李奉三對他影響很大,親友都說李克強的性格其實與李奉三有不少相似之處。李奉三曾任安徽省鳳陽縣縣長、安徽省蚌埠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安徽省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哥哥李克平(同父異母),曾任安徽省計畫委員會副廳長;弟弟李克明現任國家菸草專賣局副局長。妻子程虹是英語教授,任職於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兩人育有一女。此外,李克強的岳父程金瑞曾任共青團河南省委副書記,後調北京,任國務院扶貧開發辦公室顧問,為副部級幹部;岳母劉益清是新華社記者。
李克強是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北京大學法律系學生,北大期間,曾任北大學生會主席。1982年畢業後留校擔任團委書記,被選為團中央常委,三年後,年僅三十歲的他被增選為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工作之餘,他先後攻讀完北大經濟學碩士、博士學位,博士論文《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榮獲中國內地經濟學界最高獎項——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的論文獎。
1998年,當時四十二歲的李克強被派往中國貧窮省分河南,成為中國最年輕的省長,之後又成為該省權力更大的省委書記,2004年,調任遼寧省委書記。
2007年中共十七屆一中全會,李克強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成為中國最高決策層之一。隔年3月17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七次全體會議當選為國務院副總理。
2012年11月15日李克強連任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位列第二,僅次於總書記習近平)。2013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會議上當選國務院總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