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被視為私人銀行的天堂,吸引全世界富豪把錢存在這兒,不過,金融海嘯之後,瑞士人對於引發大災難卻坐領高薪的銀行家、大規模裁員卻領走高額退休金的企業負責人極為反感。三月初在一項公投中,高達百分之六十八的瑞士選民投票贊成「反肥貓條款」,明年一月起上市公司股東可透過年度投票決定主管的薪酬,這是瑞士有史以來對企業薪酬最嚴厲的管制。
巧合的是,歐盟二十七個成員國本月五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財長會議,通過對金融業的薪酬限制令,未來銀行業的獎金不得超過年薪,只有在一定比例的股東同意下,可以把紅利上限調高為薪資的兩倍。這是歐盟金融監理史上,首次對銀行業獎金設限。
不過,針對這項決議,英國強烈表示反對,因為倫敦是全球數一數二的金融中心,擁有眾多金融從業人員,這項限制獎金的規定對金融業的衝擊非同小可。儘管如此,歐盟輪值主席愛爾蘭財長努南指出,「這項法案規範全歐盟的銀行業,未來大幅更動的可能性很小。」
瑞士針對反肥貓條款進行公投時,當地工商團體曾大聲疾呼,這項法案有損瑞士的競爭力。不過,瑞士的選民似乎不為所動,因為他們憂心的是貧富差距擴大,結果瑞士二十六個行政區全都支持這項公投。未來,瑞士上市公司股東擁有全球最大的反肥貓權力,股東的授權具法律約束力,違反者最高罰六年年薪與三年徒刑。
向來尊重自由市場的歐洲國家,為何相繼對企業與金融業高階主管的巨額薪酬開刀?以瑞士的反肥貓公投為例,是由瑞士國會無黨籍議員、一家牙膏製造公司執行董事麥德發起。導火線是製藥集團諾華大幅裁員,又計畫支付給董事長瓦塞拉七千八百萬美元(相當新台幣二十三億元)離職金,交換條件是不得投效敵營。這項高得離譜的離職金引發公憤,日前公投過關後,諾華已取消這筆離職金。
其實,最令民眾不滿的是,金融海嘯期間,銀行虧損累累,高階主管們依然坐領高薪;企業大幅裁員,卻把省下來的成本為高階主管加薪,這些都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
統計指出,美國的執行長待遇與一般勞工差距高達二百倍,日本只有十六,而四分之一世紀前的美國約三十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利茲指出,「問題出在美國經濟引擎成長的方式是把成長的利益交給頂端的天之驕子,而頂層賺錢的方式之一,是利用市場和政治的力量圖利自己、犧牲他人,增加自己的所得,結果是錢從金字塔底層搬到頂層,貧富差距擴大。」
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讓社會付出極大的代價。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在其所著《正義》一書中,指出貧富兩極化的結,將使多數國民自覺與高所得者並非同一國家,終致相互敵對,而成「分裂國家」,深值國人警惕。不過,從這次瑞士公投率先對肥貓開刀,歐盟通過對金融業獎金紅利的限制,這些空前的新措施顯示,歐洲的政府與人民看到了問題,也有決心來改善問題,對於縮減貧富差距是相當正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