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story 6 三達德兼備的《紐約時報》女總編 吉爾‧艾布蘭森

楊慧莉  |2013.03.02
1650觀看次
字級

女力彰顯的時代,各行各業都有傑出的女性闖出一片天。執報業牛耳的《紐約時報》也出現了創刊一百六十年以來的首位女總編:吉爾‧艾布蘭森。艾布蘭森因兩度身體嚴重受創,體內植入多塊金屬片,成了名符其實的鐵娘子。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位報業鐵娘子如何登上她口中的「聖殿」,以及她的人生挑戰和志趣。

生命軌跡
勇 身經百戰 臨危受命

吉爾‧艾布蘭森(Jill Abramson, 1954-)是土生土長的紐約人,一九七六年畢業於哈佛大學,主修歷史與文學。能當上《紐約時報》(以下簡稱《紐時》)百年來的首位女總編,絕非偶然。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艾布蘭森亦是憑著一步一腳印,登上事業巔峰。

抓住學習的機會(1976-1988)

七○年代中旬的美國經濟大不景氣。即將從哈佛大學畢業的艾布蘭森坐在台下聽人演講時,也不免心慌慌,意茫茫,懷疑自己是否真找得到工作。果真,畢業後,她四處碰壁;想找份新聞記者的工作,卻難如登天。終於,《時代》雜誌的波士頓分社給她開了門,卻是一份只需接聽電話和歸檔的祕書工作。但這份得來不易的工作卻成了她的墊腳石。

在這裡,艾布蘭森遇到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分社主任珊迪‧波頓(Sandra Burton)。珊迪鼓勵她利用下班時間做些新聞報導,並親自給與指導和練習的機會。除此之外,她也保握每個學習的機會,包括研讀各種一流的新聞報導。《紐約時報》的精確報導和優雅寫作最讓她心儀,從此便與《紐時》結下不解之緣。

專業更上一層樓(1988-1997)

終於,艾布蘭森有機會當上新聞記者,但只是幫人撰寫些新聞稿,未能有太大的發揮。而她也始終未曾忘懷珊迪的忠告:「想辦法進入注重報導和寫作品質的媒體工作,即使只是接電話也好。」終於,在畢業十二年後的一九八八年,她有機會進入《華爾街日報》工作。於此,她碰到另一位貴人:華府分社主任杭特(Al Hunt);他帶領她進入向來由男性主導的調查報導領域,讓她的新聞專業度更上一層樓,得以眺望更高的一座山:《紐時》。

一九九五年,艾布蘭森與同事梅爾(Jane Mayer)合著《奇怪的大法官》,以調查手法揭發被老布希提拔的黑人大法官對部屬性騷擾的醜聞。這本書奠定了兩位記者成為優秀調查記者的地位,讓她們各自在事業上晉級,嘗到被挖角的好滋味。

與權力周旋到底(1997-2003)

一九九七年跳槽到《紐時》的艾布蘭森,爬升得很快。二○○一年她獲時任總編雷立維(Joe Lelyveld)拔擢為華府分社主任,當時在香港聽到消息的貴人珊迪還特地發了電報祝賀,表示聽到「天花板玻璃」(意指:在公司企業和機關團體中,限制某些人口群體【女性、少數族裔】晉升到高級經理及決策階層的障礙)碎裂的聲音。

但艾布蘭森之後的仕途卻受阻,且陷入權力角逐的明爭暗鬥中。雷立維退休後,繼任的總編雷恩斯(Howell Raines)想提拔自己的人馬,而處心積慮地想把艾布蘭森拉下馬。二○○三年,雷恩斯因《紐時》爆發假新聞事件被逼退,由前總編雷立維向老闆推薦的凱勒(Bill Keller)出任新總編輯。此刻,艾布蘭森不僅保住位置,還晉升為凱勒的副手:執行副總。

兩度倒下再站起(2003-2011)

在紐約長大的艾布蘭森當上執行副總後,開心調回到家鄉。這時的艾布蘭森家庭美滿、事業順利,還有一隻貼心的狗兒「巴迪」隨侍在側。一切看似美好,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二○○七年,巴迪歸天,讓她傷痛不已,兩個月後她又被大型冷凍貨櫃車撞翻,幾乎癱瘓。不到一年,體內植入金屬片的艾布蘭森,憑著堅強的毅力重新站起,還去爬黃石公園,哪知又在山上滑倒,摔斷手腕,肩膀也脫臼了。結果,身上又多了一塊金屬片。

在歷經種種磨難,有人質疑艾布蘭森會不會因此重新評估人生順位、甚至看淡一切,不再眷戀新聞業。艾布蘭森不假思索地回答:「怎麼可能?」她的回答斬釘截鐵,不容質疑,因為對她而言,新聞工作是她的人生志業,特別是《紐時》,在其成長的家庭,就有如宗教,一言九鼎,而她的任務就是維持其崇高的地位。

「無畏」前方險阻(2011-)

二○一一年九月,艾布蘭森終於如願以償地「高升至聖殿」,成為《紐時》的掌門人。面對數位的年代,平面媒體的生存備受威脅,迎接女總編的將是一場硬仗。

前年艾布蘭森到密西根大學演講,以過來人的身分,鼓勵畢業生用「無畏」的精神,迎接人生的挑戰。她當時不僅一語道破當今的生存法則,也示現了她這一生奉為圭臬,而得以從各種挫敗中重新站起的關鍵之道。可以想見的是,她也將再度披甲上陣勇往直前,無懼無畏地打贏這一場仗。

領導風格
智  堅持深度 迎向數位

當過調查記者的艾布蘭森,對政治興趣盎然,也深諳權力的運作。如今她大權在握,是她實際運用所知的時候。她一上台,就大張旗鼓地做了許多管理階層方面的改變,以宣示主權。

然而,誠如每個人的表現未必能取悅所有人,對於艾布蘭森成為新總編的任命,也未必人人贊同。不管如何,他們一致同意:艾布蘭森陰鬱、不可親,而且不擅長傾聽。

截長補短 激勵士氣

對此,艾布蘭森有自知之明,並試圖取得平衡。首先,她任命華府分社主任、前《洛杉磯時報》總編巴奎特(Dean Baquet)擔任她的副手:執行副總。有非洲血統的巴奎特,為人陽光、合群,在報社人氣很旺。

另外,不常在新聞編輯部露臉的艾布蘭森,也建立獎勵機制,展現她可親的一面。比如說,她要藉由寫恭賀伊媚兒,獎勵那些她覺得表現特別好的員工。

外部挑戰攸關成敗

當然,在此攸關平面媒體存亡的網路時代,接下總編重責大任的艾布蘭森,她的挑戰和威脅主要還是來自外部。

幾年前,隨著平面媒體的讀者和廣告來源日益流失,許多人看衰《紐時》,等著看它壽終正寢。但在前總編凱勒的護持下,驚險過關,不僅海外分社未見銳減,營運上也漸漸轉虧為盈。

如今,艾布蘭森當家,老闆沙茲伯格(Arthur Sulzberger)期許她與時並進,讓老媒體在網路時代走向新未來。為此一役,艾布蘭森已於先前做好準備:暫離副總職務半年,專事研究報業的數位策略。此役不僅攸關《紐時》是否能在數位時代成功轉型,也將決定她的任內成敗。

魚與熊掌仍想兼得

向來以報導深度和品質見長的《紐時》,面對只重速度不在乎品質的網路時代,如何招架?平面媒體與網路媒體性質不同,所有《紐時》引以為豪的中心價值:如精確的報導、優雅的寫作和明智的編輯均面臨嚴峻考驗,甚至無用武之地。

然而,艾布蘭森仍想守住最後防線,護持《紐時》的金字招牌:品質和深度。對她而言,《紐時》的權威來自報導的深度,這點不能退讓。

另外,在內容上,艾布蘭森聲稱會保留《紐時》傳統,把嚴肅議題仍放在頭版,因為她「最感興趣的是論理分明、深度報導的調查性新聞,以及在地現場報導的國際新聞」。話雖如此,但未來充滿變動,誰也說不準,至少自從自稱「超級狗癡」的女總編上台後,偏軟性的狗狗新聞變多了。

領導者的權威來源

面對詭譎多變的時代,價值的取捨正考驗女總編的智慧。當許多傳統都被打破的時候,也有些東西是打不破的,包括領導者的智慧風範。有人說,艾布蘭森不若她的先行者,因為她的櫃子裡沒有普立茲獎座。不過就在她打破歷屆的《紐時》掌舵者多為普立茲獎得主的傳統之時,她有目共睹的遠見、膽識、經驗和能力可能才是她最大的優勢,這應也是她身為領導者的權威來源。

性情中人
仁  古道熱腸 愛狗成癡

內斂而看似嚴肅的艾布蘭森其實有其溫暖而不為人知的一面,讓人見識女強人溫柔慈悲的內心世界。如眾所皆知,艾布蘭森與哈佛同學亨利‧葛利格(Henry Griggs)結婚三十多年,育有一男一女,但鮮少人知道的是,他們還有一個近乎養子關係的兒子威廉‧渥桑(William Woodson)。

待子之友視如己出

威廉是一個黑人男孩,他是女總編的兒子威爾小學的同窗好友,來自黑人貧民窟。小學畢業時,根據當地政府規定,威廉應該要回到原居處較差的中學就讀。女總編當機立斷,她把威廉的戶籍遷到家中,讓他與他們同住,以便接受更好的教育。

根據艾布蘭森的好友梅爾所說:「威廉就像吉爾的第三個孩子,她還供他上大學,協助他找到一份好工作。她視如己出地愛這個孩子。如今,威廉雖已自力更生,但仍時常進出吉爾的家。」

享受零距離的互動

或許是個性使然,艾布蘭森似乎很難與人親密互動,包括對她的子女,但對狗狗就不同。她的姐姐就曾對她說:「妳是一個很棒的母親,但我從未見過妳對誰真情流露,除了對狗狗。」而以調查記者見稱的女總編獨自創作的一本書,卻無關政治、貧窮或當今新聞從業人員的堪慮處境,而是關於其情有獨鍾的狗狗:《小狗日記》(The Puppy Diaries)。

這本書起源於艾布蘭森當副總編時的閒暇書寫;她在自己的網站部落格書寫與寵物的互動,其他編輯看了深受感動,於是就有人鼓勵她出書。《小狗日記》記錄了女總編與所養的兩隻狗的深摯情誼。書裡,她大膽使用「可愛」、「超愛」的柔性措詞,表達她對寵物的愛戀。

巴迪與史考特

她的第一隻狗「巴迪」是隻西高地梗犬,她跟這隻狗的關係好到不行,以致她以為「除卻巫山,不是雲」,再也找不到比巴迪更麻吉的狗了。她把巴迪的照片放在辦公室最顯眼的位置,以示寵愛。但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巴迪壽終後,女總編如喪考妣,她避開所有遛狗的路徑,以免觸景傷情。朋友建議他們再另養一隻狗,以療傷止痛,女總編持保留態度。

巴迪走後的兩個月,艾布蘭森就遭遇了那場車禍浩劫,六星期在病榻上動彈不得,緊接著是漫長的復健時期,好不容易可以重新站起,沮喪心情上身,她想念巴迪的撫慰,在醫師的建議下,她終於養了另一隻狗「史考特」。

史考特剛來時,還是一隻幼犬,但牠在一歲多時就擄獲女總編的心。當時適逢艾布蘭森的二度身體受創,她在去黃石公園健行時嚴重摔傷,於是又住院掛病號,回到家時,她擔心會被狗朋友推倒。結果,出乎她意料之外,女總編寫著:「我是那痛得哇哇叫的病人,但史考特卻表現得有如良方解藥。」小狗守護在艾布蘭森的床邊,寸步不離,也因此為自己在主人心目中掙得一席之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