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記者群像 抓住瞬間力量的戰爭之眼

楊慧莉 |2013.02.23
2270觀看次
字級

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但行行甘苦也只有身處其境之人才能體會箇中滋味。工作上,碰碰撞撞在所難免,但要為其缺手斷腳,甚至賣命,可能會讓人望而卻步。然而,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科技進步,在我們坐擁舒適便利的生活之時,戰火卻離我們不遠,只是它們都被我們阻隔在電視螢幕裡。透過傳送的新聞畫面,我們才驚覺太平盛世原來只是假象;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曾平靜過,而拍攝那些驚悚戰爭畫面的,正是一群肯為工作赴湯蹈火之人。他們是用文字或用影像報導戰爭實況的戰地記者。他們雖然不是戰爭的決策者,但一篇報導或一個影像,可能就此改變歷史。

象徵新聞攝影界最高榮譽的「普立茲新聞攝影獎」之特展,即日起在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登場。這個由百老匯名製作人西瑪.魯賓(Cyma Rubin)策展的「瞬間的永恆:普立茲新聞攝影獎七十年大展」,總共展出一五一幅歷屆得獎作品,包括許多經典的戰地攝影畫面。這些鐵證如山的照片,道盡人類的瘋狂,呈現戰火下的容顏之餘,更記錄著一個個出生入死、不為人知的英勇故事,屬於戰地記者個人生命所有,卻是觀眾所看不到的。

今天,我們就趁著這次特展,一窺幾位戰地記者的容顏和他們的辛酸血淚史。



改變的信念

卡洛琳.柯爾

分享戰地經驗



戰地記者為了工作,所置身的環境危機四伏,不僅會被流彈掃到,還有被當作人質之虞。而以今天戰區已無前線後方之分來說,戰地記者的處境更堪慮。但為什麼仍有一群新聞從業人員前仆後繼地勇赴沙場?戰地記者難道不怕死嗎?

普立茲獎得主現身說法

這次的「普立茲新聞攝影獎」特展特別邀請二○○四年的普立茲獎得主前來共襄盛舉。她是五十二歲的《洛杉磯時報》攝影記者卡洛琳.柯爾(Carolyn Cole)。柯爾以賴比瑞亞內戰拍得的〈蒙羅維亞圍城〉,獲得普立茲特寫攝影獎,來台期間不僅在「普立茲論壇」播放她前進世界各地災禍現場所拍攝的照片,也分享她的戰地採訪經驗。

柯爾畢業於德州大學照相新聞學,一九八六年以《艾爾帕索前鋒郵報》攝影記者,正式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她後來到《舊金山觀察家時報》任職,也曾在墨西哥市擔任自由投稿攝影記者,一九九四年加入《洛杉磯時報》至今。

職場生涯中,柯爾經歷美軍進攻伊拉克、阿富汗戰亂、科索沃種族屠殺、以巴危機等重大事件;在險境中,她以鏡頭如實呈現天災人禍現場,將難民驚恐無助的眼神捕捉入鏡,如特展現場展出的〈蒙羅維亞圍城〉,她說自己當時為鏡頭中女孩眼中的恐懼所震懾。而她當時的任務就是記錄戰場實況,提供美國政府評估是否要派兵介入。

柯爾常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前線,當現場有人問她會不會害怕,她表示自己常常害怕,而且常靠著同行的攝影記者、翻譯人員或司機幫自己度過難關。她跟許多一同參展的攝影記者都是好朋友;在戰場上,他們不分報社,早已培養互相照應的革命情誼。

勇氣的來源

既然怕死,為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柯爾表示:「沒人不怕死,但正因為在乎自己的生命,所以才要用攝影讓人看見世界其他角落所發生的事……攝影讓我的人生有意義與價值。透過攝影,我看到歷史發生的瞬間,這個世界因為種族、宗教、貧富不均而分裂,而這更凸顯出新聞工作的重要。」

但激勵柯爾勇往直前的,還是她對工作的信念:「如果不相信自己的工作可以改變世界,就無法承擔這份工作所帶來的種種壓力。」而這股信念對柯爾和許多戰地記者來說,早已化為巨大的勇氣,鼓舞著他們衝鋒陷陣,無論如何,都要到達災禍現場,藉著記錄史實、揭示真相,盡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拯救戰火下塗炭的生靈。



殞落的生命

長井健司、卡帕、科爾文……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戰地攝影記者的處境原本就不堪,但有一句他們奉為圭臬的話更讓他們陷入絕境:「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挨得不夠近。」這句話出自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之口。

改變歷史的畫面

為了這近距離的拍攝,戰地記者很有可能因此命喪槍口下,如二○○七年前往緬甸採訪「番紅花革命」的日本APF通訊社記者長井健司,他當時太接近現場,結果遭緬甸軍警擊斃。在此次特展中,也展出長井最後的身影。他在採訪緬甸反軍政府示威時喪生,原本外界認為是遭流彈波及,但富士電視台取得當時的錄影帶後,證實是遭緬甸士兵近距離由背後開槍格殺。

長井倒地後仍手持攝影機記錄,路透社資深攝影記者阿德里斯.拉提夫(Adrees Latif)適時按下快門,成了緬甸軍政府殺人的鐵證。這張照片燃起日本民眾的怒火,促使日本政府撤回對緬甸軍政府的援助。

而主張近距離拍攝的卡帕最後也在越南誤踩地雷,成為美國第一位死於越南的記者。他曾自嘲說: 「我是一個失業的戰地記者。我希望永遠失業,不再發生戰爭。」但戰爭的腳步從不曾停止,戰地記者的犧牲持續攀升。去年是最致命的一年,有一二一名新聞工作者殉職,是自一九九五年以來最慘烈的一次,主因是敘利亞內戰、索馬利亞衝突和巴基斯坦的塔利班行動,其中還包括美國資深戰地記者瑪莉‧科爾文(Marie Catherine Colvin)。

獨眼女記者的傳奇一生

科爾文畢業於耶魯大學人類學系,擔任記者三十多年。一如柯爾,她也深信新聞報導具有「改變世界」的力量。一開始,科爾文並非專任的戰地記者,但自從一九八六年擔任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的「駐中東特派員」後,她的人生再也無法從戰事中全身而退。

二○○一年四月,科爾文在斯里蘭卡採訪內戰。她藝高人膽大,闖入禁區採訪,在返回政府管制區時,遭政府軍襲擊失去左眼並成為「俘虜」,後經美國國務院施壓,才得以獲釋。從此,黑色眼罩永不離身,成為她的獨特標誌。

二○一二年二月,科爾文再度發揮冒險犯難的精神,利用摩托車越野潛入敘利亞國境,逗留在霍姆斯西部「自由敘利亞軍」臨時搭建的新聞中心。她於二十一日晚透過衛星電話分別向BBC、CNN等幾家電視台報導當地的現況,但這也成了她的最後一次任務。第二天,新聞中心遭敘利亞軍隊攻擊,她與另一位才二十八歲的法國攝影記者雷米‧奧奇力克(Rmi Ochlik)雙雙罹難。

科爾文的一生彷彿動作片般高潮迭起,又驚險萬分,而她的傳奇事蹟還曾被搬上銀幕。但真實人生終究不比電影;那些有如九命怪貓般打不死的英雄,大概只能存留在銀幕裡,因為現實生活裡能逃過一劫的人,難保下次還能好運。



交戰的內心

凱文‧卡特

陷入道德兩難



即便大難不死,戰地記者的內心也始終承受著巨大壓力,在逃與不逃之間掙扎。「逃」是本能的反應,「不逃」卻是責任的驅使,一如知名戰地攝影記者詹姆斯‧納赫特韋(James Nachtwey)所言:「在現場的每一分鐘,我都想逃走,我不想看到眼前所發生的一切,但是我是一個拿相機的人,我是按一下快門就躲開,還是應該負起攝影記者的責任?」

戰爭症候群

除了在「逃」與「不逃」之間交戰不已,戰地記者還得面對另一種磨難:戰爭症候群。有些人在歷經戰爭的恐怖後,可能終身要承受戰爭影像的肆虐,而走不出戰爭的陰影;還有些人長期待在戰場,習慣那裡充滿張力的刺激生活後,再也無法適應戰後歸來的「平靜」生活。

獨眼女記者科爾文便是如此。她曾形容自己在貝爾格勒的經歷彷彿史詩般的電影:「那裡的所有一切,包括燈光,看上去都是那麼特殊。在經歷了戰爭、炮火和逃亡之後,我很難再跟別人談論什麼房屋貸款或流行時尚。」連她談過的兩場戰地戀情也都以離婚收場,因為「太專注於戰爭中的毀滅與死亡,以至於忽略其他東西,甚至對方的存在。」戰地記者的戀情終究也只是一場「戰地春夢」。

苦澀的成功滋味

但還有一種苦,可能讓人更難以消受。行行出狀元,各行都有坐享豐碩果實的時候,但戰地記者的成功卻總夾帶著一些苦澀和不安,誠如科爾文所言:「得獎也讓我焦躁不安,我始終有一種負罪感,感覺自己是從戰爭中受益的人。我們把那些人身上發生過的可怕故事榨取出來,然後就從他們的生活中消失……有時感覺自己就是個偽君子,因為我總是要回家的。」

這樣的良心譴責在一九九四年的普立茲獎得主身上達到最高點。南非自由攝影師凱文‧卡特(Kevin Carter)因拍攝〈飢餓的蘇丹〉而得到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但隨後質疑也跟著出來了:如果他可以丟下相機救那個孩子,豈不是更好?一個孩子的生命難道不比一張新聞相片或一個獎項?這位攝影師在獲獎三個月後自殺身亡,對於他的死因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是因債務纏身、好友意外遭槍殺等情勢所逼,但難說他沒有受到這種道德輿論壓力的影響,因為他曾試圖解釋自己在拍完後有立刻把禿鷹趕走,並且給予女童幫助,看著她往救助中心過去了之後才離開,但是似乎沒人相信。

凱文‧卡特雖被扣上「沽名釣譽」的大帽子,但他這張備受爭議的照片卻發揮了巨大影響力:照片經全球媒體轉載,捐款也蜂湧而至,因而拯救了更多的飢荒災民。凱文‧卡特之死成謎,但他極有可能是被道德輿論吞噬了。不管如何,這種救一人或救眾人的道德兩難劇碼,可能還會在其他戰地記者身上上演,繼續糾纏、考驗著他們是該放下相機救一人?還是按下快門救更多人?

或許,世人該給予戰地記者的,是肯定和讚賞,而非道德譴責。畢竟,這種賣命的工作,又有多少人願意擔負?戰地記者願意赴湯蹈火,某種程度而言,他們已身負更高的道德責任感。人非聖賢,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不妨給戰地記者多一些掌聲吧,別再讓他們的工作吃力不討好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