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送到立法院的115年度國防預算中,可看到國造潛艦原型艦海鯤號或後續量產的經費,都比原先規畫期程延後。圖為海鯤號於6月首次完成浮航測試。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明年度國防預算出爐,各項軍事投資項目引起外界關注。海軍的水下與水面作戰艦建造計畫,都出現延宕:輕型巡防艦原型艦2艘,原訂明年是計畫最後一年,改為117年度結案。自製防禦潛艦(IDS)原型艦海鯤號,明年原預計編列91.13億元,實際只編列14.56億元;後續量產預算原預計編列170.1億元,實際只編119.5億元。二者的進度都明顯落後去年預期。
國安團隊 要面對事實
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表示,軍投專案的編列數低於預期,原因不外乎「財力不繼」或「研發進度落後」兩項,如今之計是國安團隊要坦承面對事實,啟動朝野對話與社會溝通。
輕型巡防艦原為海軍自製的「震海」巡防艦計畫,搭載相位陣列雷達,被形容是「小神盾」,計畫時間為108至115年度。然而,因為海軍原規畫的4500噸級船身,無法搭載中科院自製的相位陣列雷達,計畫陷於「卡關」。直到112年度預算中,將計畫改弦易轍:總預算245.5億元不變,結案期程不變,但改為建造2艘2500噸級的輕型巡防艦。
海軍表示,輕巡防艦分為防空與反潛兩種構型,各造一艘原型艦,未來預計量產各5艘。2023年5月,由中信造船得標。2024年11月4日,舉行安放龍骨典禮,賴清德總統南下高雄參加。軍方在截稿前,均未對於本案延長原因做正式回應。
官員私下指出,輕巡防艦引進不少新技術或裝備,例如燃氣渦輪與柴電混合推進,中科院「華陽」垂直發射系統,以及增程版雄風三型反艦飛彈。從得標到結案,總共只有3年半時間,對於首度承造海軍大型主戰艦艇的中信造船來說,是不小的壓力。如今計畫延長2年完成,就工程角度合理。
神盾巡防艦 再度復活
另外,本艦雖屬二級艦(中校艦長),但因為要搭載彈體加大的增程版雄三,因此船體不能太小,滿載排水量將接近3500噸,與一級(上校艦長)的拉法葉級巡防艦相去不遠。
另外從預算書亦可看到,當初因技術問題取消的神盾巡防艦計畫再度復活,明年度編列1.4億元的合約設計費,預計1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