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威爾出生於紐約市。父親是紡織廠經理,母親可能患有憂鬱症。從小,他和哥哥少有父母陪伴,畫家自稱與父母不親,因而對他們的印象也不深。
成長在大都市的洛克威爾,未見都會生活帶來的美好和便利,倒是對黑暗的城市角落印象深刻。他記得那裡「齷齪、汙濁、酒氣沖天」,見過一個酒醉的女乞丐在停車場把她的男伴打得稀巴爛。幸好,這只是洛克威爾成長過程中的插曲,否則他的整個畫作風格都要全然改觀。
童年的鄉村洗禮
畫家永遠記得童年時發生的一段美好時光。當時,他們全家去鄉村度假。農場主人到邊境去賺外快,整座農場留給他們享用。大人們在一旁打槌球、納涼,他們就跟農場小孩一起擠牛奶、騎馬、抓泥鰍、捉青蛙……
這夏日的遁逃在畫家的心中烙下「幸福」的印記,永不磨滅,也對他日後的創作產生巨大影響。他覺得鄉村有種洗滌人心、讓人變好的魔力:「在都市,小孩子總喜歡爬上公寓屋頂,對著底下的過路人吐口水。但在鄉下我們從不會這樣。乾淨的空氣、綠草如茵、還有一堆有趣的事,讓我們無暇使壞,甚至還讓我們改變心性,就猶如陽光把我們曬出一身健康的好膚色。」這偶一為之的快樂兒時夢,也就成為他畫作的基調。
找到人生的志趣
洛克威爾十四歲時,就已找到人生的志趣,他由一般高中轉到藝術專科學校,之後進入國家設計學院就讀,最後轉入紐約藝術學生聯盟中。期間,他陸續為一些雜誌和協會刊物畫插畫。十八歲時,他就有機會從事書本的插畫工作了。
兩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洛克威爾狂增肥,終於如願以償加入美國海軍,卻只能擔任軍中畫家。退役後,他搬到紐約州的紐洛雪鎮,與人合租工作室,他的室友當時正好在為《周六晚報》(Saturday Evening Post)工作,於是引薦他為該報畫封面,這一畫就將近半個世紀。期間,畫家的人生大事和國家大事同時登場。
淺嘗生命的甜果
洛克威爾的第一次婚姻維持了十四年,以離婚收場。不久,他遇到小學教師瑪莉‧芭絲桃(Mary Barstow),與之共結連理,生了三個孩子,終於有一段美滿的婚姻生活。一九三九年,他們舉家搬遷到佛蒙特州的阿靈頓鎮,這裡也成為他最讓人稱道的美國小鎮浮世繪的靈感來源。
一九四三年,洛克威爾根據美國羅斯福總統的全球人權演說所畫的「四大自由」系列畫作登場,原畫作後來在十六個城市展開巡迴展,以推銷美國戰爭公債。同年,他的畫室起火,損失了不少畫作和財產。
一九五三年,畫家心愛的妻子驟逝,他曾因過度傷心而暫停作畫。一九六一年,畫家再婚,第三任妻子是退休的小學教師莫莉‧龐得森(Molly Punderson)。一九六三年,他正式辭去報社的工作,至此他已為晚報畫了三百二十一幅封面。
人生的另一巔峰
一九六四年,已至人生暮年的洛克威爾開始隨心所欲地自由創作。他畫名人肖像,也開始創作一些如探討種族歧視、人權等較嚴肅議題的畫作。
人生至此,畫家已累積了相當多的畫作,儘管他曾因畫室失火而失去一九四三年之前的大部分原畫。美國麻州的史塔橋市保管了他的五百多幅原作,並於一九六九年成立諾曼‧洛克威爾博物館。
一九七七年,畫家以「生動刻畫國家人物風土」之名,獲得象徵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的總統自由獎章。隔年他以八十四歲的高齡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