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人生2 揚善去惡的美國國民畫家 諾曼‧洛克威爾

楊慧莉 |2013.02.02
1207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我有時覺得我們畫畫是為了完成自我;畫畫提供了現實裡我們想要、卻無法擁有的事物。

——諾曼‧洛克威爾

今天要介紹的藝界人物是有「美國國民畫家」之稱的諾曼‧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1894~1978)。

洛克威爾以畫商業插畫出身。他的畫識別性極高,故事性極強,看了總讓人會心一笑。還記得前次報導的德國藝術大師利希特說過類似「好的藝術不需解釋」的話,洛克威爾的畫作也不會讓人太傷神,陷入一種「看不懂」的窘境。不過,這卻不是因為他的畫說的太少,超越了意念的範疇,而是說的太多,在觀眾欣賞之前早就布好局,只要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一看就懂。

但「看得懂」絕不是成就偉大藝術的必備條件。因此,插畫家的藝術成就永遠比不上真正的畫家或藝術家。儘管如此,洛克威爾在許多愛好藝術的人心目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那些看著他的畫長大的嬰兒潮世代。而今,在時間的沉澱下,他的畫作已成了某個美好世代的表徵,不僅已走進藝術的殿堂,甚至有了自己專屬的博物館。

現在我們就走進這位美國大眾畫家的世界,欣賞他的畫作之餘,也看他如何將插畫提升到某個藝術高度。



《去與回》(Going and Coming, 1947)

這幅由兩塊畫板拼貼成的畫作,在「去與回」之間記錄了美國曾有的一段樸實無華的居家生活:一家人在暑假到湖邊露營。

圖中這家人搭乘家裡僅有的老爺車,包括老奶奶在內的三大四小,一家七口外加一條狗,一起快樂出遊。車頂和車身都綁上了出遊配備,雖然看不到他們在湖邊遊玩的場景,但從這一去一回的人物神情對照圖中,就已能想像他們度過了愉快而又充實的一天。



《謝飯禱告》(Saying Grace, 1951)

這是洛克威爾最有名的畫作之一,場景設在一個擁擠的餐車上,主題為一位老婦和一個小男孩虔誠地做餐前禱告。有趣的是,這對祖孫不僅是畫外觀眾的焦點,也是畫內餐友矚目的對象。

你瞧,兩位共桌餐友近距離地打量他們,充滿了好奇。再把鏡頭拉遠一點,就會看到另兩位也「看過來」的食客入鏡:一個是站在鏡頭左邊、可能在等位子的中年硬漢,另一個是坐在鏡頭前方、用餐有咖啡相佐的食客。這些圍觀的食客在吵雜的人聲中不可能會聽到祖孫倆的禱告,但他們可能在無聊地環視餐車周遭時,無意間瞥見這令人動容的一刻。

這幅畫作自從一九五一年首次刊登於《周六晚報》封面後,就有無數雷同的影像出現。而今,它已成為經典畫面,被公認為是在一個無神論當道的社會中,對宗教信仰需求的大膽肯定。



《我們共視的難題》(The Problem We All Live With, 1964)

這幅由兩塊畫板拼貼成的畫作,在「去與回」之間記錄了美國曾有的一段樸實無華的居家生活:一家人在暑假到湖邊露營。

圖中這家人搭乘家裡僅有的老爺車,包括老奶奶在內的三大四小,一家七口外加一條狗,一起快樂出遊。車頂和車身都綁上了出遊配備,雖然看不到他們在湖邊遊玩的場景,但從這一去一回的人物神情對照圖中,就已能想像他們度過了愉快而又充實的一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