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口近七十一億,人口學家憂心的不是人口爆炸,而是不少國家面臨人口老化及人口減少危機。不到二十年後的二○三○年,不少國家六十五歲以上銀髮族將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較富裕的國家生育率早已大降。有些國家擔心人口減少,推出鼓勵生育政策,但效果不彰。專家預測,全球人口可能在二○七○年左右達到九十億,此後開始減少,且降速非常快。
最糟的是,老化的人口結構可能引發「世代衝突」,中老年人占著工作機會,強烈要求增加薪資和福利;憤怒的年輕人感覺毫無機會,還必須負擔上一代的退休成本。
英國調查,人們所認為的「中年」已延後到五十五歲,至少七十歲才算老年。英國智庫也指出,現今七十五歲代表過去的六十五歲;許多六十五歲以上的人,依舊過著類似中年人的生活,愈來愈晚步入老年。
營養條件、醫療技術改善,平均壽命不斷攀升。現在四十歲這一代被形容為「新三十歲」,若再加上五十五歲的「新中年」,究竟幾歲才算老?
德國人口問題專家波許蘇潘認為,歐洲面對人口老化、年輕生產人口減少,應該採取因應之道,如「中年」就業人口延後退休。但他沒有說明為何是「中年」延後退休,「中年人」又是指多少歲?但顯然他不是指「老年退休」。
日本研擬「高齡社會對策大綱」,以「九十年人生」為前提考量;打破「六十五歲以上,即是受照顧的人」傳統概念,鼓勵老人重新就業,設定目標,期望在二○二○年之前,將六十至六十四歲的就業率從目前的百分之五十七提升到百分之六十三。
「世代衝突」似乎是「必要之惡」,中、老年人延後退休,繼續占著位置,辦公室沒有空出座位來,年輕人的機會在哪裡?更糟的是,他們要照顧愈來愈多「長壽、貧窮老人」。
亞洲開發銀行報告指出,政府未提撥足夠資金投入退休年金,亞洲數億勞工正步向不確定的貧窮晚年。少子化、平均壽命增加,及全球濟復甦腳步遲緩,老年人的退休前景不容樂觀。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談到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時,說中國不必擔憂美國的軍事部署,「我們沒錢繼續充當世界警察了,因為我們這些嬰兒潮出生的人都要退休了,而且沒有存款。我們新的戰略理念是:老年痴呆症時代的美國外交政策。」
人口專家貝德尼解釋說,「隨著嬰兒潮一代的衰老,到二○三○年,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的數量將會翻一番。」她解釋說,增長最快的將是八十五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群體。這個年齡的老人壽命更長,而他們的護理成本也更高。
弗里德曼質疑,「美國應該養老還是當世界警察?」無疑是前者。少子化也將使日後的兵源成問題,「老兵」勢必延後退役。這才是美國的「新戰略」。
如何在老年人口大增情形下,構思可行的策略創造就業,並提供各種必要服務,是新的挑戰。許多國家現在就已面臨這個問題,老年化引發的醫療與社會照護成本增加,加上生產力下降,是當前歐債風暴、全球金融危機的主因之一。老化加上少子女的社會,必須警惕,並及早準備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