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出生於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湖南省長沙府湘潭縣(今湖南省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農民家庭。自幼體弱多病,祖輩認為他不能農耕掙錢,十四歲始作木工,不久學習雕花木刻。
之後兼學繪畫,從蕭薌陔為師。二十五歲轉隨名士胡沁園、陳少蕃等學詩習畫,胡沁園為其命名為「璜」,號「瀕生」;又因緊鄰白石鋪,故別號「白石山人」,自習書學畫後,旋以鬻畫為生,不再從事木匠。
他三十二歲始學治印,四十歲遊歷南北各地,飽覽名山大川,眼界隨之開闊。而後移居北京,結識陳師曾並受其影響,繪畫風格丕變,紅花墨葉的鮮明對比,加上栩栩如生的草蟲,畫面清新、樸實。而後,參入朱耷、徐渭和吳昌碩等三家技法,構思巧妙意境深遠,年愈老畫技愈高超,終成巨匠
。
九十一歲時為老舍畫的〈蛙聲十里出山泉〉一圖享譽天下,是依老舍先生之意:「蝌蚪四五,隨水搖曳;無蛙而蛙聲可想矣」構圖。白石老人用重墨寫遠處山石,畫面大留白處以淡墨引出泉水,五、六隻蝌蚪隨波而下,觀此圖似隱約可聽到數里以外的蛙鳴聲,畫境如詩境般的高遠。
齊白石的書法早年以臨摹古人為基礎,曾得力於李北海、何紹基、金冬心、鄭板橋,既渡則捨筏,與其繪畫一樣,取法後即變,他告誡後輩:「苦臨碑帖至死不變者,為死於碑下。」
他一生熱愛生活,真情流露,書如其人,灑脫不拘、親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