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阮愛惠專題報導】目前台灣每十人之中就有一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半世紀後,人口平均年齡將從三十八歲增加到五十七歲,也就是說,五十七歲以內算「年輕人」,背負著扶老攜幼的養家重責大任,更因此延緩了退休的傳統思維。
曾經,「退休後完全不再工作」是許多人耳順之年的心願,不過,若完全和職場脫節,也就是和主流社會疏離的開始,六十歲就脫節或疏離,未免過早。長年不工作是否感到更舒服或更快樂?答案竟是否定的!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高齡社會總合研究機構特任教授秋山弘子的調查,不管有沒有退休金,有九成的上班族仍想繼續工作,銀髮族的再就業可能成為未來日本超高齡社會的新型態人力資源,在雙重老化的高齡社會中,確實是不可忽視的寶藏。
但台灣中高齡人口的就業現況,事實上還有許多難以突破的問題。根據勞委會職訓局的資料指出,中高齡勞工再就業的困境,大約可分三大因素,其一,是失業周期長。中高齡者失業周期較一般失業者長,通常超過二十八周,顯示其再就業的不易及轉業困難。其二,是心理調適問題,他們往往受限於自己過往的經驗與年紀,不易放低姿態。其三,是全球化衝擊造成結構性失業。
從近年人力資源統計顯示,全球化影響下,勞動力需求亦呈現「M型」現象,亦即高級專業人力及藍領階級的人力需求增加。但中高齡者的就業技能往往是過時的;受到年齡及體力之限制,亦無法參與藍領階級或無需技能之體力工作。這也正是為什麼社會勞動力短缺、但中高齡者參與率卻偏低的原因。
高齡化社會在世界很多國家都是迫切面對的問題。依據經建會對OECD主要會員國家如英國、法國、日本及南韓等調查報告指出,有關高齡化就業政策之分析及建議,未來我國政府施政,應朝向鼓勵中高齡人口持續就業並提供更多退休的選擇,且排除其持續就業及再就業的障礙、製造誘因、增加雇主僱用及持續僱用高齡勞工的意願方向來努力,希冀能降低我國面對高齡化社會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