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市文化局出版的「縣市作家作品集」除了蒐集當地民間故事與歌謠作品,整理前輩創作者的作品與相關文獻(如日記、書信),也出版年輕創作者的作品,在書店並不容易看見縣市作家作品集,若不留心,可能會錯過。我喜歡在圖書館翻閱,並留意每年地方文學獎的作品。
吳岱穎的第一本詩集《明朗》,二○○七年由花蓮縣文化局出版,後來部分詩作又收入《冬之光》;楊寒許多詩作同時收入《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與台中市文化局出版的《宇宙邊緣,躲避愛》。重複收入的作品值得思慮,書中的序文也不同,編排的方式更大相逕庭,從中透露詩人的思維。
三度借閱哲明《白色倉庫》,他的詩作不斷書寫空間,透過反覆出現的「眼珠」來寫現象的本質,他的世界常常處於藍色,連聲音也是藍色,在這當中,時間匍匐前進。很有趣的是二十幾歲的詩人常常懷想三十歲,讓我想到《現在,很想見你》這電影,若我們真的不小心到了未來,那又是如何的光景。哲明這些年持續書寫時光,一系列發表的〈時光命題〉十五首,或許如〈金門三則〉他寫著:「有沒有一條線/穿繞所有的記憶,像時光?」那貫穿他詩作的線,正是不斷令詩人回顧又眺想未來的時光吧。〈敘述性存在〉與〈抒情詩(三則)〉是很有趣的對比,前者不斷重複字句排列,如海浪反覆拍打,這樣的呢喃反而像抒情的此在;後者雖是言抒情,卻以書信、對話呈現,故事隱然呈現。
林孟寰與黃子權都是首屆台積電創作小說獎的得主,子權後來成為我在政大中文系的家族學弟,一路鑽進語言學的領域,目前在讀博士班。林孟寰則持續創作,台中市文化局出版其小說集《天空之門》,又出版其詩集《美村路上》,近幾年在劇場舞台上發光。讀《美村路上》,這些詩作多半是二○○五年與之前的作品,彷彿是詩人中學記憶的再現,如此青春無敵,愛與寂寞並存。除了青春懺情,詩人寫山寫海,召喚祖靈,對於世局,詩人也是敏銳的,如〈大航海時代〉、〈西征〉寫西進投資的勸告,〈留白的歲月〉寫醫界遊行,〈剖鯨〉寫台灣正名遊行。
縣市文化局也出版年輕研究者的著作,如解昆樺《心的隱喻:文學場域中知識分子的書寫意識》、《詩不安:七十年代新興詩社及詩人之精神動員與典律建制》、《青春構詩:70年代新興詩社與一九五○年世代詩人的詩學建構策略》都是由苗栗縣文化局出版;沈俊翔《九O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是台南市作家作品集之一。
在創作出版看似繁榮的今日,年輕創作者與研究者的出版仍需要經濟上的資助,縣市文化局的資助出版是很大的鼓舞,這些著作不該被埋沒,也需要研究者去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