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北道場舉行「生耕致富」醫學講座,請到行政院衛生署遠距健康照護發展專案主任唐德沛醫師,與推出遠距照護設備「寶貝機」的真茂科技總經理林燕山,以「遠距居家照護顧我家」為題,談政策規畫方向與民眾的實際需求。
唐德沛曾在屏東縣行醫十餘年,他發現即便先進的醫療設備集中在大都市,偏遠山上的原住民老人家,還是不願意為了看病,離開生活的家園住到都市來,多數寧可待在家鄉默默承受身體的病痛。
醫療照護能否幫助偏遠地區民眾「就地老化」呢?
民間的力量
遠距醫療在台灣還是個新鮮話題。但在美國,最南從阿肯色州首府小岩城到極北的阿拉斯加,遠距醫療遍布每一州的鄉村角落,只要有人生病了,直升機立刻飛來載人,醫療系統都能及時到位。
唐德沛於二○○一年,參與美國海洋遠距醫療訓練時曾問美藉專家:「為什麼愛斯基摩人寧可住在零下三十度、出門只能靠雪橇的地方,也不願到大城市接受醫療?」對方想了想說:「Home is home」。原來,美國發展遠距醫療最值得國際學習的是「照顧人民的心態」。
二○○二年回國,找了醫學系同學,組織了一個四十人的「虛擬醫療團隊」,得到某基金會贊助團隊筆電、電信公司義務以四百萬元在滿州鄉架設二座無線基地台、網頁公司贊助程式設計。就這樣,分布在東西南北的醫生,每星期貢獻一小時,用視訊協助偏遠地區的衛生所解決醫療難題。
鑑於手機的日漸普遍,二○○六年,民間業者幫忙以最小頻寬,研發出三G手機的視訊功能,繼續以「虛擬醫療團隊」的人力支援,成立民間「行動式遠距醫療」,為全國的養護中心進行遠距問診服務。
令人欣慰的是,「虛擬醫療團隊」仍遵守著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誓詞:「病人的健康,應為我的首要顧念」,至今仍持續著這種科技義診模式。
政府的推動
以上是民間人士的推動情形,至於政策的執行呢?工研院率先於二○○四年十一月成立「台灣遠距照護服務產業聯盟」,是一套以發展資訊、電信、保險、保全等,帶動整體周邊產業,提高人民總所得為架構的計畫。
民眾可能無法理解,遠距醫療照顧和提高人民總所得有什麼關聯?
二○○八年一月,衛生署正式啟動「遠距照護服務試辦計畫」,但試辦社區卻選在台北市的大安、成功二國宅,由於當地公私立醫院、診所林立,因此,試辦案最後也就銷聲匿跡了。但相對的,鄉下地區民眾對遠距醫療卻如大旱之望雲霓。
二○一○年,衛生署再推出「擴散複製計畫」,以北部的北醫、中部彰基、南部高醫、東部門諾為龍頭,負責帶動四個區塊的各級醫療院所,進行全面遠距醫療服務,依然無法順利推行。
二○一一年,衛生署以台北萬芳醫院、高雄高醫,設置二處「國家級遠距健康服務中心」,民眾有問題可直接打電話請問,並由醫護人員立即回答。現階段,唐德沛正以美國決策樹(Decision Tree)概念,將美國的遠距照護方式,以台灣的臨床經驗走一遍,期待以決策概念設計出一套標準流程,讓護理人員能針對問題統一回應。
但這樣的一個平台,需建立多少位醫護人員,才能回應人民一般需求呢?進行中的另一項計畫,就是建置一套「智慧語音診斷系統」,由語音自動導覽流程,解決百分之八十五的問題。他舉一位南方、三十歲、頭痛女性為例,語音詢問「有無發燒、最近服用的藥物、生理期來了……」一步步將病情抽絲剝繭,找到正確治療方式,如智慧樹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