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大陸、美、英、日等國家,發展遠距居家照護的成果不難發現,「醫療資源公平分配」與「人民的荷包」,是成效好壞的重要因素。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約二年前開始建構「遠距醫療」,目前各城市均設有「遠距醫療照顧公司」,提供資料存放與虛擬醫生,開放給各醫療院所使用、諮詢,由當地政府或衛生所付費,人民完全不需額外花費。
現行,中國科學院正進行「低成本健康」的研究,計畫透過如第四台的廣電系統通路,讓每一戶都能以電視和醫生進行視訊。
˙美國
美國遠距照護模式,主要由醫材製造商、系統服務商與醫療機構組成聯盟形態運作。由保險公司付費給服務提供者,再由服務提供者為購買保險的使用者提供相關服務。
個人不需或僅需支付小額費用,即可藉遠距醫療照護達到健康管理之效,因此多樂意使用;保險公司也會因病人就醫次數降低而獲利漸增,保險意願大增。
˙英國
英國的遠距居家照護系統,提供了二十四小時救援與照護服務。使用者在家中壓下主機的通報按鈕,年長者可佩帶隨身緊急壓扣,任何時間地點皆可連線至照護中心,以免持聽筒的方式接受專業建議;任何緊急需求都可即時通報。
英國目前約有一百五十萬人(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在接受遠距照護的相關服務,每天僅需新台幣五十元。
˙日本
日本的照護服務做法是,居家民眾自行測定尿液、血壓、血氧、心電圖等生理參數,傳送至服務中心;當生理參數發生較大變化時,專業健康服務中心即會發出通知給使用者或醫師,安排後續看診服務。
日本是採自行開發醫材,並建立服務中心的模式,需自行付費,因此發展速度較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