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腦子裡常被「想要的太多,需要的不多」所充塞,明知道這是勸人克制物欲,但有時還是會被那股「想要」衝昏頭;漸漸的,也不知從何時開始,我所思索的是:這些我們視為珍寶的物件,一旦人死了,於別人眼中只不過是「遺物」,除非賣得了錢,多半是沒人想要的。念頭如此一轉,物欲竟也就低了。
文/盧美杏
每個人總有幾項收藏嗜好,像我先生熱愛可口可樂瓶,走到世界各地總要帶回幾個標有不同國家名的瓶子;我偏好收藏冰箱磁鐵,有些朋友知道我有此好,也會幫我蒐集,於是乎,家裡的冰箱早已滿到看不出原樣;至於那快把家淹沒的書,早期的VHS錄影帶以及CD、DVD等,它們占據了我心中的小角落,卻在家裡形成大聚落,有時不得不以「淡定」之姿看著它們,默默數算哪樣東西會在我百年後被留存下來?想著想著,心緒波濤洶湧,還真無法淡定。
前幾天到圖書館借了本幾年前的舊書《遺物整理商看見了》,這位原本從事搬家喪葬業的作者,因為經常受委託處理遺物,這其中包括孤獨老人、自殺者,及遭凶殺者等,死亡現場通常因陳屍多日而臭氣沖天,不得不出動專家整理最後遺物,也因此,作者成了一名專業的遺物整理商。
一個遺物整理商能做的,就是視現場物件多寡及整理難易度估價,並整理成燒毀丟棄及資源回收兩種,是純粹的第三者角度;親人整理遺物,不免睹物思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硬是有本事把人生搞得塵埃處處,留的物件愈多,給後人的麻煩就愈多!
朋友最近想收藏一把小提琴,一位義大利製琴名家所製,堪稱拍賣會的稀品,此名家之琴曾在佳士得拍賣會上喊價到七、八十萬台幣之譜,近來有台灣琴商不知從何管道買到一把,引來眾收藏家爭相賞玩,琴商開價一百五十萬,我勸朋友再多考慮,他亳不猶豫地說:「稀有,值得賭一把!」可喜的是,朋友為了這些名琴而練琴,至少不只當個玩家,還能自娛娛人。他的收藏計算了身價的可能,我家的可樂瓶收藏,只有資源回收業者看得上眼。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能如此灑脫看破的,台東的樹菊阿嬤可當代表人,她認真賣菜,存了錢就捐善款,生活裡最大的娛樂就是看看韓劇,是這樣一個物欲少少的人;相較於媒體追捧的某些千金貴婦及藝人們,穿梭在各個大型派對,在談話節目裡比行頭、比身價、比豪宅、比出國次數,卻鮮少聽到他們大聲比捐款,將物欲如此大聲喧譁,醜陋不堪而不自知。
日劇《最完美的人生終點》裡,葬儀社為一名因意外身亡的國小校長辦理後事,赫然發現校長珍藏了所有小朋友的賀年卡,卡片溫馨地被布置在告別式中,供人憑弔追念。幾年前住南非的姐姐突然過世,她的衣服全送給了女傭,有一天,姐姐的朋友路過女傭所住的村子,發現全村女性幾乎都穿著姐姐的衣服。這應該算是遺物得以「善終」的兩個溫馨案例。
於是,我總在想,我所收藏的這些那些,最後會以什麼樣的面貌被珍惜呢?或者,我根本不該對「物」有所依賴,它能怎麼被看見,自有它的存在之道。我所能告誡自己的,依然是老話一句:「想要的太多,需要的不多。」
(本專欄隔周四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