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後階段
《貧民百萬富翁》的貧民富翁戴維帕托,這次在《金盞花大酒店》成了酒店的經理兼總裁,金盞花大酒店透過廣告放送到英國,廣告的異國情調與物美價廉的美好想像,吸引了因衰老而逐漸感受到社會漠視的七個主角,他們互不相識,卻不約而同選擇長途跋涉到印度,來到這間號稱「老人退休天堂」的金盞花大酒店,計畫一段歲月安好的退休生活。
七個已進入人生衰老階段的主角,縱然擁有過傑出、勤懇的工作經驗,瀕臨退休一刻,年邁與勞動力的淘汰,使他們受到社會漠視的眼光,甚至被邊緣化了。
來到生命的過去,儼然成為過眼雲煙的階段,究竟該如何面對?難道要如電影中甫喪偶的茱蒂丹契那樣,為了使用網路,必須打到資訊公司客服處去詢問,卻是得到一串冰冷、無人性的回應及漫長等待:
「我們需要和本人核對資料,才能為您服務……」電話那頭,禮貌又公式化地說著。
「不行,我沒有辦法讓你和本人核對,他是我先生!」茱蒂丹契說。
「礙於規定,我們必需要……」
「他已經死了……」
「……我們需要和本人核對資料……」
人生的最後階段,只能這樣嗎?
主角們顯然都思索到這個問題,於是他們選擇出走到另一個語言相通,然而文化幾乎是截然不同的印度。
經歷飛機停飛、野雞巴士的顛簸,金盞花大酒店總算就在眼前,酒店經營者戴維帕托站立在屋頂,大張雙手歡迎這群遠道而來的訪客,然而廣告上金碧輝煌的皇宮式建築,實境卻是:沒有門的房間、水龍頭壞掉的浴室、飛禽的駐紮地、斷線的電話……等等。
還有狀況 還有希望
金盞花原來是間久未有旅客入住、等待金援的酒店,面對於此,經營者戴維帕托不斷以他樂天的語氣、誇張的手勢告訴酒店訪客,同時也在告訴觀眾:「每一件事最後都會有出路,如果沒有,那就表示還沒到最後。因為,還有狀況,就表示還有希望。」而這也形成了整部電影的價值核心。
整部電影採用多線進行的方式,七個從英國飛來的老人與年輕的夢想實踐者戴維帕托,八個故事就是八段人生。這些人所演繹的故事,在執導過《戰地情人》、《莎翁情史》的導演約翰麥登精心安排下,節奏流暢,同時還兼顧了觸動人心的情節。
電影中的主角幾乎都在尋找人生的下個階段、下一位。「下一位」對於這群年紀上百的男女來說,像是一種最後的奢望,因為對於他們而言,如片中瑪姬史密斯在醫院等待安排換臀手術時所說:「我可是沒有時間在這裡等那半年,下一刻也許連換都不用換了。」是啊,在人生最後階段,那迎面而來最不令人意外的,無非就是死亡,直到他們來到印度,重新開啟新的篇章,才又敢擁有希望。
電影告訴我們「不要怕改變,永遠有希望」,像是傳達一種健康的樂觀,這樣的訊息取向也許會有將片中老人的晚年安養、退休問題給輕盈化的嫌疑,但是,在這個使人愈見失望的時代,我們總是需要多點微光,提供給生命更多浪漫的想像,不是嗎?
《金盞花大酒店》告訴我們,不要害怕去感受、迎接、等待,只要還活著,永遠都有希望遇見那個下一位。因為,還有狀況,就表示還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