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女兒興致勃勃的提到想做個拳擊選手,或聽到兒子長大後立志要當一位護理師照顧病患,大多數的父母可能心情會起伏不小;這絕非有職業的性別歧視,但在潛意識中我們每個人還是會不自覺,放進一把衡量性別印象的尺。
十一歲的比利和父親、哥哥及老奶奶,居住在一個礦坑小鎮上,他和大多數的小男孩一樣也去學拳擊,不同的是,他總被隔壁的芭蕾舞蹈課所吸引;於是有一天他開始祕密的跟著舞蹈老師學芭雷,比利的天分感動了冷漠的老師,她重燃起教學的熱情,以伯樂之姿單獨栽培這匹千里馬,這對當時偷偷學習的比利而言,是個非常強有力的心靈支持。
舞蹈老師在一次要求比利拿出自己最喜歡的物品編舞時,比利把母親留給他一封滿十八歲才能拆的信給老師看,信中有一句是:「做你自己」,這是本片精緻卻相當含蓄的一頁描述。心理學家羅吉斯,在自我論中有兩個重要的觀念,一為「自我觀念」,一為「自我實現」,其中主要包括我是個什麼樣的人?以及每個人都有能力發展自己的潛能等等,如果比利當時沒有提早拆信的機緣,母親對他的保護與支持,就無法適時的展現其影響力。
然而,「不同」勢必要付出一些代價,父兄的反對在意料之中,但當比利勇敢的在父親面前舞出他的天分時,震撼的父親為了這個可能是天才的兒子,忍受唾棄,決定再進礦場復工,對於一位父親來說,無條件的愛並非難事,但對一位年齡不過二十歲的哥哥,卻需要相當大的胸襟;他也許沒有比利的天分,但或許他也有自己的夢想及希望,可是他卻願意接受父親的說法,把機會都給了比利。
比利在甄試時,主考官問他:「跳舞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比利回答:「只要一跳舞,我就會忘記全部的事情,然後……好像不存在了,一切都消失了,我感覺身體在改變,好像裡面有一把火,我像小鳥一樣,在飛翔……就像電流一樣……」。
三十年前的環境,「芭蕾」不僅挑戰了大多數人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它高貴且上流的色彩,似乎也和低層社會格格不入,但比利靠著意志力打破了階級與性別的藩籬,拉回人們對簡單事物的感動,擺脫箝制勇於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