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家鄉文化 了解禁忌原始意義

李祖翔 |2012.04.28
1320觀看次
字級

獲得DFC第二屆薪火相傳獎的「Yu'fafoinana之X小隊」,是由嘉義市原住民文教組織夢想之鄒輔導後成為義工團員的國中生武逸群、汪翰翔等五人組成,有感於近幾年出席鄒族小米祭(Homeyaya)的人愈來愈少──幾乎都是老人,特富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汪義福說:「對鄒族來說,有參與就是學習。」但現在的年輕人,卻有百般藉口不回山上參加祭典,這五個國中生就想透過紀錄、訪問長老的方式,創立「鄒刊」,讓年輕人有動力回部落參與盛會。

他們說:「就算有年輕人回來參加過,卻不知道祭典的流程及意義,所以要讓他們知道。」其實,當外界爭著要替原住民保存文化、讓更多都市的孩子認識鄒族時,恐怕連他們自己都不了解,所以參與這一次DFC的挑戰,一部分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有感於傳承鄒族文化的重要,我們決定透過自己的力量,將鄒族小米祭做完整的探究,並透過有趣的方式把訊息傳播給族人,例如小米祭是要感謝小米女神,各家準備早餐迎接祭典,再一起吃,結束後長老則到頭目家討論戰祭。」

透過競賽了解文化

訂好探究計畫,他們自己撰寫文稿,到國小宣導,再做簡報、拍短片,甚至做刊物,短片要發布到網路及Youtube上,還得幫忙聯絡親朋好友回山,這之前要做大量廣告,以及發新聞。

武逸群說,小時候對小米祭的印象就是要喝酒,因為每次去都會看到大人在喝酒,所以從小就有疑問:「為什麼祭典等於喝酒?」這次問了長老後才知道,小米祭應該是很神聖的,不像現在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其實是非常、非常安靜的!可以感受到寧靜的力量。」他在短片中自述心得時意猶未盡,但提到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禁忌,可能連大人都不記得,立刻露出惋惜的表情。「這次參加小米祭,感覺很不一樣!」來自特富野部落的汪翰翔說,以前都是一早從睡夢中被挖起,到祭屋參加祈禱儀式,結束後去吃早餐,吃完再睡,這一次卻自動起床,參與祭典的準備工作:剪小米、煮糯米,「很希望了解多些,就可以傳給下一代,文化不會消失。」現在他很願意大聲說:「這是我們鄒族的祭典,而我是鄒族人。」

由於小米祭要「特別早起」,組員楊佳馨睡過頭,無緣參與,卻還是表達興奮之情,畢竟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參與到部落的祭典,一次看到這麼多人穿著鄒族服飾,到每個家族去拜訪,又一起吃東西,感覺很快樂、很有凝聚力。

在訪談中學會尊重

而禁忌在每個部落都有,可是禁忌的意義是什麼?楊佳馨了解後表示:「禁忌是對小米女神的尊重!」鄒族小米祭的禁忌,是祭典前不能吃有腥味的東西,期間不能吵鬧和唱歌,還有未經過人家同意,不能隨便進人家的祭屋,最後是當長老互訪時,不能隨意穿越或擋路;原來老一輩人重視禁忌,是起源於相互尊重的道理,相較年輕人認為「禁忌沒作用,因此不予理會」的觀念,天差地遠。

感謝女神賜予小米,這是鄒族小米祭的原始意義,雖然五個國中生在訪談時深受「不通母語」困擾,晚上紀錄時拿閃光燈拍攝,也引起族人反彈,卻因此學會察言觀色,會注意長老的心情,間接學到「尊重」。長老鼓勵他們繼續研究,他們則考慮將這份鄒刊,發給不同族的人。

DFC評審說,本來家人為了他們回山上去住,無法在家陪伴而不諒解,得知要為鄒族文化盡力,都給予最大支持。孩子對過去參與祭典的怠惰和興趣缺缺感到自責,經過比賽,他們一致強調,還想再繼續參加小米祭,刊物也要持續發行下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