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
由台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發起的台灣區DFC(Design for Change)活動,今年邁向第三屆,協會理事長許芯瑋說:「第一屆我們把DFC稱為競賽,之後都改為挑戰了,挑戰自我!因為DFC就是給孩子改變世界的機會。」
第二屆收到七十七個感動人心的公益故事,有七個故事甚至獲得特別獎項,從這些故事中,可以清楚了解孩子改變自己的契機與方式。
藉由創意活動 尋求自主
獲得協會賜予「大膽突破」封號的團隊,是彰化縣二水國中學生組成,他們想做的事是「質疑校規」!學生的理由是:「學校對於學生在校時的服儀規定,並沒有參考學生意見,訂定後,有不少人對規定有意見,如果規範沒有達到共識,自然就無法確切落實、達到效果。現今是自由民主的社會,學生不該被動接受,應該自主地提出意見,透過理性的方式為自我權益盡一份心力。」
「為什麼學校要制定這麼繁雜的規定?意義是什麼?」每當孩子質疑公權力的下場,就是被罰寫服儀校規,但老師上課時又不斷說:「不要抱怨,要為自己的權益發聲。」老師胡淑華替五個孩子報名DFC,學生希望藉著活動改善學校的服裝儀容規範。
為了讓服裝儀容的規定得到師生認同,他們首先讓每位同學都表達意見,設計問卷,進行全校一到三年級的普查,接著是老師和家長的看法,「我們訪問主任、老師和家長代表對規定的看法,以尋求支持、進行意見溝通與制定原因。這還不夠,再透過訪問鄰近三所國中學生,補強其他學校對服儀規定的感想。」
學生說:「過程中有人潑我們冷水,認為學生只要聽命行事,專心讀書,反正最後也不能改變什麼,何必白費力氣?也有人選擇冷眼旁觀,表示不想成為箭靶,不然以後日子會很難過!可是我們從不放棄,有的同學自願幫我們跑腿,老師提供很多意見,間接發現老師一點都不可怕,他們還會對我們比『讚』!」更驚訝的是,印象中一板一眼的師長,竟也曾有相同的熱情想要改良體制。
最後,連校長都被他們說動:「以後書包可以掛吊飾了!可以戴項鍊、手環和裝飾品!鞋襪愛什麼顏色就穿什麼,學校不管啦!也可以戴耳棒(不戴耳環時塞住耳洞的棒子)。」爭取全校學生權益的組員說,最終成果讓大家都很有成就感,也相信「幸福必須靠自己爭取」,努力參與可以讓自己及周遭環境變得更好。
特殊生活體驗 不分年齡
讓評審「感天動地」的故事則出自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三個小朋友:朱可安、袁振鑫、張宇辰。他們三人發現身邊有很多人需要關懷,特別是身心障礙孩子,在得知學校有特教班,且學生很需要幫助與關懷,決定去陪伴特教班一年級的學弟妹,幫助他們適應學校生活,在學習路上走得更好。
朱可安自稱「小豬姐姐」、張宇辰是「小魚哥哥」、袁振鑫是「星星哥哥」,他們訪問特教班老師,了解平腦症、唐氏症及過動症三個小朋友的狀況,設計出適合他們的遊戲及歌曲,更繪製猜拳圖卡,替代手部精細動作的學習訓練,還陪他們吃飯、教他們刷牙、擠牙膏、洗臉。
經過八次相處,感情愈來愈好,袁振鑫說:「一個小朋友在上廁所的時候得知我會來,在窗戶邊一直叫星星哥哥!連手都沒洗,感受得到他的期待和興奮。」兩個妹妹還分別給他和張宇辰的臉頰各一個吻。
為了讓孩子好記他們的名字,朱可安一開始為自己取「小豬」綽號,結果孩子只叫「豬」,讓她無法適應,後來孩子居然叫起他們爸爸、媽媽來了。朱可安說:「跟他們一起玩,很快樂,他們與別人沒什麼兩樣。」張宇辰說:「大家不應該排斥,該包容他們。」三人本來有機會到外縣市外宿旅遊,臨時改為坐摩天輪和看電影一日遊,因為他們說,要帶特教班的小天使一起去!
便利貼改缺點 方便推廣
每個人都有缺點,問題是怎麼改?
一樣是北教大附設實驗國小的三個四年級生發想出「用便利貼改缺點」的主意。「如果改掉缺點,生活會很不一樣,變得更有自信!人緣會變好。」
他們在布告欄上分兩個區塊,把自己遇到的困難或想改變的缺點寫下來,並和自己約定一個禮拜去改變,強調是與自己的約定,不和別人比較,達成後就把便利貼貼到挑戰成功的區域,如果別人尚未成功,也可以主動幫忙。
小朋友自覺的缺點有:「功課寫不完、花太多時間看電視、飯吃得太慢、太晚睡覺、覺得自己沒有同理心、要變瘦一點。」想達成的目標如「想在一個禮拜內得到五個讚美」,結果有二十個人在一周內改變了自己,成功率高達百分之八十八。小朋友發現,不論簡單或困難的事,只要認真去做,就能有好結果。他們改變世界的好創意,也獲得協會的善行最易複製獎。
其他還有薪火相傳獎的探究鄒族文化計畫、環保尖兵獎的拯救傷鳥計畫、登高一呼獎的創作漫畫圖文式好刊物計畫、改變神速獎的置傘架等,許芯瑋說,第三屆避免競爭心態,除強調比賽不分名次外,還要擴大為十個入圍名額,十到十四歲的學童可組隊參與,而超齡者亦可參加,只是不列入評選,另外脫穎而出的隊伍有機會體驗各式球賽開球機會,她強調要給孩子更多特殊的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