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小願望 愛心大眾能滿足

李祖翔 |2015.02.08
4967觀看次
字級
床腳是小玉一家人的餐桌 圖/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陽光基金會
弱勢家庭的年夜飯是不該在過節出現的菜餚。圖/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陽光基金會
弱勢童春節期待的紅包、年夜飯都是奢望。圖/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陽光基金會
陽光孩子親手繪製的喜羊羊紅包袋,也會送給小額捐款的愛心人 圖/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陽光基金會
陽光傷友製作愛心禮物 圖/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陽光基金會
陽光傷友製作愛心禮物 圖/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陽光基金會
陽光傷友製作愛心禮物 圖/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陽光基金會
陽光傷友製作愛心禮物 圖/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陽光基金會
因為有公益團體團隊的努力,才能讓服務對象脫貧,而非僅靠金援,圖為兒盟愛心大使煮水餃給孩子吃。 圖/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陽光基金會

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

要過年了,大人與孩子的願望會是什麼?曾在大陸經商的林先生(化名)希望重返工作崗位,小學四年級的小玉(化名)則希望有一個新筆袋,因為拉鍊壞了,筆一直跑出來,他們的願望小又樸實,卻需要社會大眾協助滿足。

顏損友 盼回工作崗位

林先生因長期與客戶交際應酬,不忌菸酒、檳榔而埋下病因,五年前返台檢查,竟確診為頰粘膜癌四期,下顎骨壞死,必須切除下顎,連最基本的語言、吞嚥都成阻礙;為了維持體力,僅能以胃簍管灌入流質營養品,而工作得暫時擱下。

「為了家庭生計,林先生心急如焚。」協助林先生重建生活的陽光基金會表示,林先生罹病後就無法正常工作,越南籍的太太毫無怨言,一肩扛起經濟重擔,隨後林先生也加入陽光車縫工作隊,參與「箸福餐具組」裁減布料的作業。

工作帶來的不只是一份收入,更是人生寄託的目標,幫助傷友走出困境,不再依賴他人。受傷後本該是萬念俱灰,林先生卻有堅強意志再振作,他說:「我想讓年幼的女兒知道,爸爸工作的每一分錢都得來不易,每一分都是爸爸想留給她的!希望她能平安健康的長大。」

今年一月林先生病情復發,再度入院開刀,所幸手術順利,得以在月底回家休養,但他更希望重返崗位,讓要送給捐款者的禮物能趕在過年前完工。

林先生的態度很具激勵作用,然而每一位口癌友、燒傷及顏損者,都是抱著相同心情,一邊面對身體上的苦痛及心靈挫敗,一邊設法賺取收入,而全家人也要承擔這樣的苦。基金會為幫助他們,才想出只要大眾捐款、傷友就致贈手工紅包袋和餐具的點子。能感同身受的人,可與陽光連繫:(○二)二五○七八○○六轉分機五○四。

弱勢童 奢求家人團聚

無獨有偶,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扶助的小玉也有類似處境,小玉有三個妹妹,分別為三年級、二年級及幼兒園中班,一家六口住在五坪大的出租小套房;爸爸需要長期住院、工作不穩定,全家一個月拿到的補助扣掉房租,所剩無幾。

小玉的早餐常常只有一片蘇打餅乾,社工介入後,才能多配一杯牛奶。寒假來臨,小玉一家的營養午餐沒了,只剩是隔夜飯配醬油。

兒盟想告訴大眾只有社工會看見的弱勢景況,因此拍攝小玉一家的影片,讓一般人更有想像畫面。影片開始,有人問小玉期待過年嗎?孩子說期待,因為可以吃團圓飯,尤其是平常吃不到的魚。

接著畫面來到小玉姐妹最常吃的炒飯,碗裡只有淡淡的茶色,和肉眼難以辨識的薄片豆干;雙人床是孩子的活動空間,床腳則是餐桌,她們並排而坐、彎著腰捧碗吃飯。當孩子跟社工說,想要新文具、專屬房間、一個人的床、小桌子和可以滾來滾去的地板等願望,媽媽卻只擔心過年沒有米孩子會餓,好在他們的遭遇已被看見。

脫困境 仰賴社會救助

有社福機構關心的孩子總是期待今年還能吃到一樣好吃的「美食」,如米糕──儘管還遜色於一般人平日的菜餚,但是這樣的期盼依然取決於社會大眾的愛心。

兒盟每年還發表「台灣偏鄉兒童過年調查報告」,強調偏鄉家庭的年夜飯菜出現「不該出現的菜色」,如罐頭、調理包、泡麵或別人送來的飯菜;壓歲錢則用來繳學費、分擔家計;社工給的紅包,更是一家子的救命錢,不能輕易花用。

儘管兒盟從近兩年數據得知,偏鄉孩童年夜飯的菜色在大眾支持下有改善,調理包、罐頭和吐司已不復見,但食物與用餐的改善不等於他們的經濟狀況有好轉趨勢,不中斷的捐款、協助和關注依舊是翻轉貧窮的唯一出口。

捐款重永續 不集中單一個案

記者生動的描繪故事或有悽慘遭遇的個案走出家門、站在銀光幕前,都能使讀者動惻隱之心,然而許多人想捐款,又怕被機構挪作他用,所以試圖直接聯繫個案,或指定個案捐贈,對此,社福團體有話想說。

淒涼遭遇 並非最慘

首先是一月十四日,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簡稱家扶)與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合作的「點燃生命之火」愛心募款活動,邀請一家九口窩居二十坪老舊住宅的十一歲受助童小淳現身說法,提及兩個姐姐患有智能障礙,自己有心臟病,卻早熟的體諒父母辛勞,因此受到社會大眾關注。家扶表示;「太多人來電想單獨捐款給小淳了。」

捐款本是好事,「可是不建議給單一案童。」家扶指出,願意站出來的個案都是已介入服務且願意為機構做宣傳的孩子,事實上,國內五萬名弱勢兒少就有兩萬人是這麼悲慘的處境,以小淳來說,絕對不是最慘,而是需要被幫助的孩子,平均處遇若此!如果善款集中在一個家庭身上,會犧牲其他人的資源和機會。

可是家扶不會婉拒堅持捐給單一個案的好心人,只要註明受助對象,家扶仍會「代為轉交」,而善款使用方面,由於會計師每二至三個月就會查帳一次,不用擔心被濫用,「錢的使用都是有憑據的」。

整體服務 更勝金援

二月二日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簡稱兒盟)拍攝的公益短片,也讓觀者哽咽,但兒盟希望善款是給提供服務的方案,而非案童。

影片中,孩子說:「社工接觸後,年菜才有改善。」關鍵字在社工,不在金錢的直接贈與。兒盟執行長陳麗如指出,人們會想用錢一次改善個案困境,可是很多事不是錢就能解決,能解決問題的是人,經費應用於聘僱專業人員,再提供服務。

機構的想法不是一廂情願,陳麗如舉例,一個弱勢家庭常常面臨的困境有五個面向:經濟困難、家人關係、等待就業、健康狀況、教育資源缺乏。她解釋,多數弱勢家庭關係不和諧、夫妻會爭吵、親子也有衝突;主要工作者能力、學歷不足,致就業不順,容易被解雇;根據調查,弱勢家庭生病比例很高,推估是貧困循環如飲食不營養、生病沒根治,使病情加重;此外生活資源不足的家庭,必然教育資源不足,家長為了謀生,甚至長期離家,沒有能力或時間教育子女,所以孩子過年的最大願望才會是「一家團聚」。

指定用途 掌握流向

社工的責任重大,包括幫助家庭自立、提高收入、親子關係修復、就學升學無礙、健康照顧,最重要的是長期訪視、關懷,家庭的基本物資要滿足,心理更要兼顧,除非遇到重大疾病,否則幫助應要循序漸進。

單獨表明捐給個案,兒盟的處理方式是將善款優先給予指定對象,再與捐款人溝通:餘款是否能用作他途?若依舊堅持,則幫孩子建立專戶,由社工評估何時案家需要比較大的費用,如繳學費時再撥款,避免資源一次用盡。

對於個案家庭的需求,陽光基金會說,當捐款人挹注一筆資金給機構後,社工會針對個案狀況給予幫助,如申請重大醫療保險,針對不同狀況,提供經濟補助和子女助學金;陽光建議,捐款人可捐給專款專用的方案,如陽光有口癌友、燒燙傷友、顏損者、傷友家庭、就業服務、各區域復健中心等計畫,指定用途可以清楚掌握善款流向。

現代捐款人 照子請放亮!

做為一名「現代捐款人」,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秘書長陳琬惠認為,應該對公益團體有進一步的認識,而非營利組織也要秉持「財務透明、資訊公開」的原則,讓捐款人對機構有信心。

對於善款應直接給予個案或機構?陳琬惠舉二○○五年、三天內募得七千四百萬善款的「張家」為例──高雄張家三兄弟因患有腎上腺腦白質退化症,為赴美國治病而募款,隔年返國卻神隱,引外界猜疑,認為善款遠高於需求,應將資源拿出來分配,雖然後來將未用捐款,陸續捐回罕見疾病基金會及台大醫院,但當時已掀起一波討論潮。

張家事件後不久,高雄市鼎金國小家長會,含學生與義工,在梅嶺發生慘重死傷事故,慈善團體記取教訓,在成立勸募專戶前就設定「募款期限截止後,不論是否達到預期金額,都會關閉募款機制,每筆善款並開立收據、公開徵信。」防止帳目不清、了解需求是否已被滿足。

另外,陳琬惠說,捐給機構作分配,比直接給予案家,要能保障捐款人的權益,因為有法可循。

認清法條負監督責任

除了資源分配,公益團體本身的「責信度」相對要建立,如冰桶挑戰,聯盟就建議漸凍人協會做好資訊透明、捐款流向的準備,倘若捐款人因為善款流向和用途不明,對機構失去信心,可能未來連其他團體都不想幫。

高雄氣爆發生後,網友也發起輿論,質疑紅十字會的捐款使用方式,有學生詢問陳琬惠的看法,她反問:「你是捐款人嗎?你看過紅會的官網嗎?」她說,現代捐款人在捐款前,是有義務了解公益團體的,不只要認識機構,還應監督、查詢捐款如何被使用,「就算網路查不到,可以打電話去問,請對方說明。」

而自善款中挪用行政費,《公益勸募條例》明訂合法,如「勸募活動所得,在新台幣一千萬元以下者,其百分之十五可用做辦理活動必要支出的費用。」創世基金會遭指控挪百萬善款當員工獎金,陳琬惠認為:並無不可。

她還說,善款的提撥,主要用在服務的基本行政費,如會計與社工的聘僱,但薪水少得可憐,他們往往得再接許多案子,才夠餬口,是以「不能用薪資衡量社會工作者的產能」,付出應該要被體諒,所以別再用好有愛心和犧牲奉獻的觀感,取代他們應得的報酬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